张居正还真的很感谢这个郑五必,救了他啊,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间给他找了一条出路,所以等到当时的一个人叫沈德福记载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还记载这个案子发展的过程呢,郑五必已经当了总督了,连升多少级,张居正真的感谢他,而且心里佩服,说这小子实在是有本事,他真有办法,所以当时这场政治斗争就这么了结了。
后人对这个事情的评价各种各样,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站在高拱的立场,包括我们现在一些很有名的学者人士,比如洪仁玉先生说张居正先生是高拱多年的密友,在政府的编撰教育部门有长期的经验,和高一样也当过隆庆的臣子,而且在如何指导帝国行政方面和高拱有某些相同的看法,但是当高直言不讳时,张却以沉着谨慎而闻名,他情愿等待时机,张居正对于高拱永远是支持。直到把高拱干掉之前都没有对高拱的意见说一个反对的字,这个人是很有心计的,所以明朝的人就说这个人真是不得了,说他的心计太深了,说别人哪知道他会有这么深的心计,说明朝几任的内阁都是这种样子,什么样子呢?他按照地域分,哪儿的人呢?湖广人,再一个江浙人,就是上海这一带的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正德初年,就是在这个事情之前,那个时候内阁有三个人,叫刘瑾、谢谦和李东阳,他们就商量着要除掉一个太监叫刘瑾,结果等到要做这个事的时候李东阳就把商量的秘密泄漏给刘瑾了,刘瑾就翻手了。现在又出现了这样一个事,要想去掉冯宝,张居正把这个秘密泄漏给冯宝了,这个事情都是一样的,更也意思了,更有意思的事是什么呢?高拱和刘见,前面的叫刘瑾,后面的叫高拱,都是河南人,谢谦和高一这两个帮助他的人都是湖南人,李东阳和张居正都是湖广人,你看多有意思,重现了三个地方的一个历史再现,和前面那三个人都一样,还是这三个人干了同样的一件事情,出了同样的一个结果,所以这个是不是跟地方上有关系?当然了,我们话说回来了,尽管是这样,但是我们不能不说,不管徐杰也好,不管高拱也好、张居正也好都是一代名相,张居正虽然把高拱干掉了、赶走了,可是张居正继承了高拱的东西,他走了仍然是高拱的路线,政治路线他并没有变化,所以他继续了北边的议和,支持戚继光进行社会改革。
所以我们不是说因为他们有这场斗争,就把张居正说成是一个坏人,高拱是正面的,张居正是反面的,这样的看法也不正确,应该说他们两个人都是了不起的人,不过张居正这个人心眼不如高拱好,我觉得这事应该是这么看的。
这个事情过去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张居正也把这个事也收场了,大家觉得都可以了,有一个人心里面不可以。谁觉得不可以啊?高拱啊,心想这叫什么事啊,一盆子屎栽到我头上,折腾了半天然后就没事了,说哪有这么简单啊?你说没事了,这事没完。他就开始写东西揭露真相,他写事件真相,他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做《病榻遗言》,他60多岁了,躺在病床上了,我在病床上揭露遗言,就写这个事。他这一揭露可不得了,为什么?大家想想把政治局常委的内幕公之于众了,是不是?哪儿有这样干的?哪朝哪代有人这样干过?从来没有。
所以高拱这样一干,他等于把最高端的政治中枢的矛盾和秘密全部公之于众,这个干法有一个好处,有一个什么好处?他引发了晚明时代的言论自由,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明朝,这个明朝确实像刚才秋雨老师讲的,前期有朱元璋、朱棣父子专制包括文化专制,可是明朝到了后期,到了晚明“民主”,为什么呢?可以骂皇帝啊,哪朝哪代可以骂皇帝啊?大家说知道,海瑞骂皇帝。海瑞不叫骂皇帝,海瑞什么时候骂过皇帝啊?海瑞只是说如今老百姓生活不好,对朝廷有意见。他们老百姓说嘉靖者,是家家皆净而无财物,说你的嘉靖不是这个嘉靖,是老百姓家家穷、净光净,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老百姓说的。嘉靖皇帝气死了,说把他给抓来了,不能让他走。身边太监说他不会走的,他上书的时候都买了棺材。嘉靖说这没招了,他买了棺材不怕死,就把他关到监狱了,嘉靖说你想当比干,我还不是商纣王呢。结果徐杰把他救出来了,成了清官的楷模,正面官员的代表。真正骂皇帝是骂万历皇帝,万历17年一个大理寺的总平事,就相当于检察院的一个中层干部,他就上书骂万历皇帝,他说皇帝你现在老不上朝,说我到京城当官见不到你,一共见到你两次,一打听就是你有病,反正什么事都干不了,你干不了没关系你可以看医生,宫里的御医给你治了不就好了,可是又听说了治不好,那药不管用,那我就担心了,说你这个病治不好,国家大事啊,说我能治好,我给你一个药方,你拿着我这个药方给你看,你念这个药方念长了就好了,什么药方呢?酒色财气,说你是一个酒鬼,你好喝酒,整天喝成这样能不病吗?你贪财,看见人家有钱你就受不了,你想把天下的财产都弄到皇帝身边,所以你就着急,整天这儿税收、那儿税收,搜刮这、搜刮那,所以你得病。你还好色,你整天就喜欢听女人的话,那枕边风对你最管用,所以啊,你好不了,你能不生气吗?大家给你提意见,你就怄气,所以你酒色财气,我给你写一个东西你就拿着念,说我好喝酒怎么不好,我好色怎么不好,我贪财怎么不好,我生气怎么不好,念长了你心平气和病就好了。
官员给皇帝写这样的奏书,嘉靖皇帝说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这是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没有,万历皇帝气的要命,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内阁给他拜年了,他就装病不起来,内阁大臣不知道是这个事进去以后还说好听话,说皇上没事,你这么年轻,偶尔生点病很快就会好。万历皇帝急了说,我根本就没病,是让他气的,你看他写的是什么东西?就把这个东西拿给大臣看,大臣一看说写的是过分了点,敢这样说皇上。皇上就说话了,说我好喝酒,我看家家生活好了,谁晚上不喝点小酒?说我好色,你们哪个不是三妻四妾的,就我一个人好色?你们知道郑贵妃对我多好吗?天冷了就给我加衣服,我爱吃什么就给我做,你们不也这样吗?说我贪财,我怎么贪财了?这还真委屈他了,你看那时候全国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晚明的时候和明初不一样,可是他当皇帝,那有祖宗的制度啊,规定你皇上的钱就是江南的金花银,那已经100多年、200多年过去了,全国人民都加了工资了,唯独皇帝没加工资,他能同意吗?所以他也想要钱啊,所以你们说我贪财,我怎么贪财了?你们在贪财呢?
生气,你说能不生气呢?说你们家里的仆人、孩子不听话,你们生气打不打?怎么我就不能管呢?大家听听,什么皇上啊?小孩打架找一个人说理,是不是这样?变成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所以明朝后期应该说很民主,不专制,明朝人这个时候都不能够老老实实的写题本奏折,写什么呢?写贴片,就写一个纸,在纸上把事写清楚了。这事要交给皇帝交上去了叫报告,不交就是散发传单,我也不交我也不散发贴墙上,大字报。所以明朝不光老百姓写,内阁也好、高层也写,他那个贴片怎么写,说如今社会风气太不象样子了,过去的人对政府有意见他们也讲,但是是在街头巷尾口南耳语说悄悄话,如今可不是这样了,如今他们光天化日之下把这些事情编成套路由演艺界的人演绎,大胆的编成套路了,整套整套批评政府,把国家的事全都编成这个讽刺挖苦,什么时候出现过这个问题?
只有晚明出现过。那你说晚明这个时代不好?他不是这个样子。那谁是始作俑者,谁开了这个头啊?高拱啊。高阁老他把政治局常委的内幕先端出来,大家就想这还能说,我能不说吗?他敢说我们也敢说,大家都敢说我们就说了,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
清朝人也看出这点来了,所以清朝人有一段话这样说,他说“有明横议最多”。“横议”就是随意批评国家,这种话到了我们大清朝不敢说了,说了要掉脑袋的,可是大明朝他就敢说,这就是“横议”,这就是开了当时人们敢说的明朝的先例。
这就是我说高拱他这个直脾气什么都敢说,什么都不害怕带来的一个好的结果,所以皇上就说高拱是我们见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最不守规矩的,他不按照规矩办事,他只求实效,他只要求这个事情办到最佳的结果,哪怕他做的这一切都违背了原来的各种文字的规定。皇上就给了高拱这样一个评价,这是好的。
但是我们话说回来,他还有不好的一面,他也有负作用,它的负作用是什么?开启了“门户之争”的先河。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讨论晚明历史的时候大家都讲了有一个很不好的东西叫“门户之争”,我们大家政治主张一样没有分歧,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也一样,可是因为你跟我不是一派,我就跟你作对,你要做这个事我就跟你反着做,非跟你对立不可,这就叫门户之争。到了明朝灭亡以后,就是北京已经被李自成攻陷了,清军已经入关了,可是南明的政权还在,洪光政权还在,这时候有一个史可法,率领残兵败将守扬州,当时史可法有一封奏书,奏书里面说“门户”二字实为祸害,是我们国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从“从门户生畛域,从畛域生恩怨,从恩怨生攻击,而线索渊源之计愈巧,君子小人之辨愈清。先儒谓纤私翳胸,万物倒置矣。”“门户”就造成了我们国家的悲惨结果。
如今五百多年过去了,高拱诞生到现在也整整500年了,我们在纪念这个历史悲剧主角的这样一个伟人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更应该从重吸取历史教训,这才是我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