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巩固人才培养基础,进而切实推进评估准备工作,1月7日-1月9日,医学院基础医学教研室组织了系列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教研室层面的新入职青年教师集体磨课活动、学科组层面的小组内备课、学科间的交叉备课等,旨在通过集体智慧和经验分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新入职青年教师集体磨课活动
本次新入职青年教师集体磨课活动,由基础医学教研室李晖主任主持,医学院督导教学员李翠凡老师、基础医学教研室青年教师代表王苗苗老师对新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指导和点评。在教学展示环节,李瑞、尚景利、张玉玲、杨盼四位青年教师分别围绕各自课程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李瑞老师和张玉玲都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主题,分别讲解了炎症的相关机制和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尚景利老师从生活及临床相关案例,带领大家了解《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相关内容;杨盼老师聚焦《康复生理学》,探讨了生命的基本特征。
通过模拟授课、现场观摩和反馈交流,新教师们得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改进,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技能。此活动不仅有助于新教师的成长,也为教研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教研室集体磨课
(一)学科组内集体备课
学科组内集体备课活动,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目标。各学科组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重难点,共同讨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能够相互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设计,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学科组间以疾病-系统-器官为导向的交叉备课
以疾病-系统-器官为导向的学科组交叉备课,是本次提升活动的一大亮点。该活动突破了传统学科界限,以疾病为中心,从形态学的正常结构到功能学的代谢、功能再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各学科组围绕“够用维度”下如何有效整合基础医学模块重点知识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备课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医学知识体系,提高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后续计划与展望
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教研室将定期组织类似的教学提升活动,并建立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同时,教研室将积极推广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鼓励教师们进行教学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
通过本次系列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基础医学教研室进一步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研室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