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西亚斯人




01
再回首


陈义初接着换了一个角度说:“从进口的角度讲,就是进口的原料。西亚斯学院招收的不是社会上最优秀的高中生。但从出口的角度说,不是最优秀的甚至是比较差的学生,通过在西亚斯的学习,获得了不错的就业就会,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成功。西亚斯做出了卓尔不绝的成绩。下一步,如果从一部分专业变成能招收更优秀的生源,比如从某些专业科目开始招收一流学生,那就会越搞越好,逐渐成为一流大学,实现陈肖纯先生办学初期的梦想。”




 第145次飞越太平洋  

     

      2008年7月23日晚。美国洛杉矶。陈肖纯先生与他的太太温思敏及两个孩子在家里忙碌着检查准备好的行囊。他的儿子和姑娘放了暑假,他们全家要到中国西亚斯国际学院去,这是他们全家一年一次的既定计划。儿子、姑娘要参加中美暑期夏令营,在西亚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一个月。这大概是他们全家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了,儿子和女儿在房间里来回跑着,说话的声音也比平时高了。这一次旅行尤其特殊的是,他们在中国期间还要到北京观看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部分比赛。

与北京天安门相似的西亚斯行政楼

深夜,他们乘车在渐渐退温且安静下来的洛杉矶城市里行驶着,赶往飞机场。

他们乘坐的是中国国航984航班,24日凌晨1点起飞。飞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准时脱离跑道腾空而起。陈肖纯在6月下旬刚刚从北京飞回洛杉矶的家中,住了一个月。不过这次却是携领了全家飞往中国,与十年来他平均每两月一次的孤独往返飞越太平洋相比,他有些兴奋,不由自己,毫无倦意。

从1993年开始,他就为了中美合作的经济项目、文化交流,每年至少两次飞越太平洋到中国河南。 自从1998年他创办成立西亚斯国际学院后,每年就最少6次往返飞越太平洋,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奔波。似乎是将自己一分为二,一大半时间基本是在中国西亚斯国际学院这个大家,另一小半时间是在美国洛杉矶的小家。这一年,他已是第三次飞越太平洋到西亚斯来。暂且撇开他1993年之前赴美留学和创业的那段飞越,如此算来,为了中美合作的西亚斯国际学院,这一次,他是第145次飞越太平洋了。

他像个空中飞人般地飞来飞去,航空公司给他有很高的积分,但他从来不自己享用,头等舱要么让给了自己的父母回国时使用,要么就让给了太太温思敏。

自从西亚斯国际学院成立后,他每一次从太平洋东岸飞来时就像钟表一样准时而且规律:凌晨1点从洛杉矶起飞——乘经济舱——先看两个小时的报纸——而后看2到3小时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文件及请示报告——睡6个小时左右(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这遥远的飞越,在经济舱里一样昏昏入睡)——飞翔12个小时左右——于凌晨5点到达北京机场——稍事休息,转早7点航班飞往郑州——早8点40分左右到达郑州国际机场——乘车到西亚斯国际学院恰好是早上九点。届时,他会将手腕上大盘手表的时针再往前拨16个小时,就此开始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

时差对于他这个体魄强健而又高频率往返不同时差区域的人,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他的生物钟已经在规律的变化中自己找到了平衡。

飞机从L.A.起飞

这一次在航班上,虽然有家人陪伴,但他仍然没有改变多年的习惯,只是将看报纸的时间减少了一些,来与儿子和姑娘聊天。等家人都睡了的时候,他打开了西亚斯国际学院中高层管理干部培训的厚厚一大叠资料。其中有他的一篇讲话报告,题目是《为把西亚斯国际学院办成特色突出、优势显著的国际化大学而奋斗》。他先一页一页粗略地翻看下去,第一个回顾部分仅有4页,他一行行仔细地看着,与2年前不同的是,他现在必须带上一个宽边的一点也不时尚的花镜,才能看清楚文稿上的5号字体。

“十年前,西亚斯国际学院正在为当年9月14日准时开学紧张地工作。从5月20日拿到批文就决定当年开学,这期间,要向教育部补报备案材料,要做招生宣传,要选择合适的校址......当决定落脚郑州新郑时,离开学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了。当时的十几个人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了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订购、教师聘请,完成了校舍改装修、场地清理、校园美化、后勤服务等各项准备工作。在暂没有国家招生计划、不能拿到中国认可的学历、也还暂时不能承诺可拿到美国大学学位的情况下,招进了253名学生。在目前校园东区租用并改建装修的半个教学楼、半个学生宿舍楼、一层职工宿舍楼、一层办公楼、食堂的两个窗口、一个图书电教楼、一个外教楼、一个新平整的运动场上办起了西亚斯国际学院,成立了全中国第一家美国独资的中外合作大学。”

这段话是他报告第一部分的第一段。看完这段,他心里暗暗叫好,短短的几行文字竟然奇妙地概括了当年开拓性准备的全面情况,就仿佛是一架空中摄影机,以高空俯视的角度拍摄了一张微缩但内容丰富的画面。此时的他,脑海中的思维不大逻辑了,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也没有顺着文稿再往下看。眼睛虽盯着文稿,思绪却飞散开来,而且是呈发散状,有点像意识流电影的镜头......

他忆起了16年前的1992年夏天,在洛杉矶,他受美国亚商机构邀请为中国国家科委科技考察团讲课休息时,与河南科委的齐超仁处长见面的情景:那一句自我介绍的湖南乡音,是多么得亲切,而且似乎隐隐约约又一次在耳内响起;那仿佛是一种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从此联系不断,结伴而行,一直走到今天......

99年起草的西亚斯行政楼设计稿

他忆起了在郑州的宾馆里,与西亚斯最初的筹备者,连夜起草给河南省省长的紧急请示报告......

他忆起了那一年午夜时分,带着一份为了学院外教签证手续的紧急请示,与筹备人齐超仁和热心支持他的新郑市委书记岳文海一起,在河南省政府的一座楼前焦急地等待着省长归来......

他忆起了在学院附近买一个雪白的馒头一边吃一边走着看工地的情景......

他忆起了第一批98级200余名学生在入学后第一个中秋节的烛光晚会上闪光的泪水......

......

对于一所大学的历史来讲,十年太短暂了,但改革开放以来,当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办起的一所中美合作的大学,却是一件开拓性的新生事业,没有专门的法规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照,有的只是外围的怀疑和疑问。从无到有地办起来,其中的曲折和感人的故事,岂是区区几页纸所能概括得清楚。 一件件往事就在那第一段文字的空白处飞了出来......

于是,他索性合上了资料夹,不再看了,昏昏沉沉地睡去。也许梦中的情景更能真实地凝缩或折射他纷乱的回忆......

我第一次见到陈肖纯先生是在2002年的夏天,那是在西亚斯国际学院外教公寓的大厅里,他穿一身休闲装,肩上斜挎着一个带翻盖的学生型帆布书包,快步走到一位新员工面前,热情地握着对方的手且声音低沉而洪亮地说:欢迎你来与我们一起做西亚斯的事业!

他显得很年轻,就仿佛是一青年教师。但他已经是美国西亚斯集团公司总裁、中美合作西亚斯国际学院理事长。从他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节奏上,就知道他是一个忙碌的工作者。

2008年7月3日,陈肖纯在美国给我发了一份电子邮件,意思是自从他回美国后常想到答应我的事,但就是没有时间打电话,原因是回到美国之后生了一次病。他说:我常给人吹牛说我从不生病,看来我还是人,不是机器。我这几天又出差,估计这周末开始我应当能正常在家里,可以开始给你电话,我会尽力配合你的采访计划。

十年前windows xp系统的邮件发送

这年的上半年,我在西亚斯校园里住了两周,但我们总共交谈累计的时间也仅有几个小时,每次访谈都不到半小时。他总是或被一些要务催走,或还有一些来访者等在后面。他太忙了,时间里排满了一件件事情。有一天中午,我刚巧在校园里碰到了他,他刚开完会,从行政大楼出来,于是我俩就一边走一边谈。当走到正在兴建的体育馆门口,他找到了搞施工的建筑公司杨老板:“老杨,我们下午全院要开大会,为汶川灾区建希望小学捐款举行个仪式。园林公司捐12万,你就别与他一样了,就捐10万吧。”

杨老板没有立刻回答,脸上泛起了些微的红晕。而陈肖纯已经转身往前走了,但追问声却返回来:“怎么样?杨老板,这是做好事,是做功德的事!灾区的孩子们们会记住你的!”

“捐吧!”杨老板赶上前来略为提高了声调表了态,“你说捐就捐吧。”

中午时,陈肖纯又把几个校园内多年搞建筑、装饰的老总们约了到校园欧洲街咖啡厅吃午饭,顺便也邀请了我一块去。饭桌上,陈对老板们说,下周,学院院长要带了学生志愿者去汶川为“希望小学”选址,过一段你们也去看看吧。学校刻的纪念碑都要刻上你们公司的名字。在陈肖纯的鼓动下,有三位老总在饭桌上当即非常痛快地答应捐款总计十五万,有位在饭前准备捐3万的也加成了5万,凑成了整数。吃完饭,老板们散去了。

“行啊!理事长,就中午这一顿饭的时间,你就拉了三十几万的赞助。”走出咖啡厅,我在校园的路上对他笑着说。

他略低着头边走边说:“老谭啊,你也知道,建个学校放多少钱进去也看不见。为了汶川灾区这个中美捐助的‘西亚斯福特海斯希望小学’,西亚斯学院拿了一部分,美国福特海斯大学捐了一部分,西亚斯的师生捐了一部分,但还差得远呢。这些老板们在西亚斯干了多年工程了,他们不好意思不捐点。 就在他们不好意思的时候,我们的希望小学就建起来了。”

再过片刻,他就要去参加全院职工为灾区捐款的大会了。对于好多天来未能与我详谈,他有些不好意思:“老谭,你都看到了,每天就这样忙碌,这就是我的生活。这样吧,我回美国后会有些时间,到时候打电话给你,咱们电话上聊吧。美国的电话费很便宜的。”

看到他的忙碌状况,我也只好放弃了在校园内与他详谈的计划。就这样我们分手了,他回美国去了,按约定,我在中国等他的空闲和电话。在他回美两周后,我给他发了个电子邮件提醒他对我的承诺。但等来的就是上面那份他生病和仍然忙碌的消息。又过了一周,他又给我发了个电子邮件:老谭:前些时间只打了一次电话给你,但是忙音,我没有想到我到美国之后也这么忙。明后天给你打电话,至少让我在美国给你打过电话。果然两天后,我在家里接到了他从洛杉矶打来的电话。遗憾的是,电话中仍然没有时间长聊他创办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情况,而是给我念了长长的一串人名和对应的电话号码,这些人都是对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与发展给予了一定支持和帮助的人。他在电话中说:“你可以去找这些人聊聊,他们对西亚斯也比较了解。我在7月下旬就要回西亚斯学院了,到时候我请你到学院来,我们再谈吧。”

      2008年7月下旬的一个周末,陈肖纯委托学院办公室主任给我打了个电话说,7月26日学院在河南信阳的滨湖假日酒店搞一个中高层管理干部的培训,邀请我参加,并且特意强调说这个会议一定会使我了解一些情况,因为会上有个学院十年工作回顾的内容。这消息有点让我兴奋,因为会议期间还可以找好多人谈谈。于是,我简单整理了行囊,于7月25日直奔河南信阳。

 未完待续...  

来源:SIAS理事长学生助理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