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2017-2018学年,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全校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撰写了大量的优秀社会实践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经各住宿书院推荐,学务处组织评审,42名同学所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实践论文一等奖。一些同学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也深有体会,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以下是他们的经历、感受和体验,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去感受……
我叫唐思,2016级金融全英专业,来自知行住宿书院,一个热心公益,充满正能量的大男孩。在今年暑假,我想遇见另一种生活,成为一名老师,给当地留下自己的痕迹。于是我选择在暑假走出象牙塔,从学生转变成老师,从志愿者化身志愿项目策划人员。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想去进行短期支教时,我总会回答“热爱我所做的事.....而且孩子们很可爱。”以下是我暑期的一些经历,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去的学校是海口市美梅村建群小学,美梅村位于海南海口海榆中线附近,是一个古朴的村落。这里的教育相对落后,很多村民从小到大不曾出过岛。人们常常觉得短期支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像驴友一样背起行李,拿起教学物资,就可以奔赴神圣的教学殿堂,聆听孩子们的朗读声……但我想说,并没有这么简单!
去之前该怎么筹集教学物资呢?我们都是大学生,资金不足。
怎么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表呢?我们不是正式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怎么处理孩子们的抵触心理呢?我们也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孩子们......
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一开始报名我存在的是侥幸心理,但是通过后带给我的除了喜悦还有责任!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微信面对面的视频聊天,我们觉得短短的一个月支教时间里我们带给孩子们的知识有限,我们经过多轮讨论后,决定以一种兴趣启蒙的方式给孩子们教授一些生活常识和手工爱好等,根据大家特长开始设计特定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有语数英、自我介绍课、环境保护课、民族文化课、创意手工课等。
然而当我到了支教的学校,才发现我们的讨论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学校里有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看上去和天下所有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又有些不同。建群小学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留守儿童,陪伴他们成长的是爷爷奶奶,孩子们的基本生活常识和礼貌礼节得不到很好的学习,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村子外面有什么,这个世界到底长什么样子。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父母为了生计,走出农村的土地,走进大城市打工,用勤劳和朴实的劳动来维持家庭的经济收入,他们确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是父母的关爱,衣食物质上的补贴还是生活的乐趣更重要?都不是,归根结底,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儿童不是成绩落后,就是调皮捣蛋。举个例子:有个志愿者作为4年级的手工课老师,本着尊师重道的礼仪,想着孩子们再怎么调皮也不会忘记“礼仪”两字的涵义,但是,有一帮调皮的孩子从美术室里拿出颜料和彩笔,在老师下课后一起往老师身上泼颜料和画画。这一件事,虽然事后孩子们说是想和老师亲近而开的玩笑,但这背后暴露出的礼貌教育的缺失,调皮孩子自身的家教问题。学生都明白,上学老师传授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有人生哲理。至于生活上的小细节和对人的礼貌礼节,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什么总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因为,孩子们成长的期间会不断模仿身边熟识人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动作。
所以说,面对这些即将成长的幼苗,是辛苦培育还是放任不管呢?答案非常明显,辛勤培育他们就能成为参天大树,国之栋梁。放任不管,他们或许会枯萎而死,成为农家的灶火之柴。如何选择,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理。
为此,针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情况,志愿者们不得不调整预先的课表,增添一门华夏礼仪课,给孩子们介绍中华民族基本的生活礼仪和人际交往时应注意的礼貌问题。因为考虑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我们用表演的形式结合文字知识,生动形象地让孩子们学会这门知识。
我们对农村的生活也许仍停留在破烂的印象中,但唯独没有体会过农村日出的美丽。有天早晨看着孩子们抱着书包蹲在学校门口,抬头望着马路上的尽头,似乎老师会在下一秒打开门。早晨的农村还是很冷的,看着单薄的他们很心酸。我们就立刻脱下外套给孩子们。“老师你们怎么来这么早?”“老师是因为想看日出”“那老师,以后我和你一起看日出吧。我家可远了,我起得可早,我应该可以和你一起。”这一段对话,是一个小女孩和我们女老师的对话。小女孩的家很远,她的爷爷为了赶集市会,一大早天还没亮时用拖拉机载着她来学校,车上的噪音让小女孩在路途中也睡不着。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更不可能直接给钱给小女孩买车,我们能给的承诺只是陪她一起看日出,给她讲讲外面的世界......
渐渐地,到了支教的最后一天,我们安排文艺汇演。学生们在这两天的课间不停的排练节目,而老师们在回到营地后也不断的排练自己的节目。学校的条件很差,没有电脑多媒体,也没有电扇。三十多度的高温,让人不停的冒汗,即使这样孩子们也没有抱怨敷衍,他们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拿着朗读稿子。文艺表演安排在了树下,有德国的手语舞,老师们的集体朗诵,孩子们的少年中国说,老师的吉他秀。很多孩子们都是第一次上台表演,但他们从容自如没有太多的紧张胆怯,我们相信这场汇演将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还有很多的镜头我们都深深地记住了。
“老师,你们明年还会来吗?”“泽辉,我不知道,我不敢给你太多的期望。”
一个月的支教体会,成为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丰富了大学生活的同时,又会给孩子们带来怎么样的改变?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寻找一个让大学生能坚持下乡当教育志愿者的契机。用我们的知识给他们不一样的世界时,也要明白,当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时后不经意的抽身,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段岁月里的经历,但对于他们来说,也许世界会支离破碎。所以,我在此呼吁广大大学生支持下乡教育服务,即使时间很短,但我们只要坚持下来,也能和孩子们一起描绘出精彩的世界。
原本我以为我会在海南支教后就回到家里,但一封在支教快结束时提交给深圳大学与刺猬体验合办的“第一届全球创新青年公益大赛”的青年策划人员邀请信在邮箱里出现。因为刺猬的一张志愿者征集书,我们在深圳计划了一场天南地北的邂逅。
其实,我心中仍然记得当初报名刺猬公益志愿者的忐忑不安。刺猬本着帮助当代青年改变世界、给予青年人推动世界的舞台的初衷,举办了这次国际公益创新大赛,吸引到一大批有热情、有想法的青年人。3583名刺猬er报名大赛志愿者招募,而我们28个策划人员汇聚于此。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公益志愿者创新设计项目,我主要负责整个大赛的策划书撰写,我要感谢大一大二商学院分团委带给我的锻炼,一年的社会实践部长经历让我从策划小白变成能做出拿的出手的策划书的人,学长学姐老师们教授我很多,也让我明白很多东西只有去尝试了,才晓得怎么做。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愈发强壮的青年公益力量,收获了珍贵的友情以及感受到了浓浓人情。凌晨的深圳也不会寒冷,到处都有并肩的伙伴。离活动准备时间愈来愈近,各个工作小组也进入了马不停蹄的工作状态,大家都说,这种为同一件事情奋斗的感觉已经久违了。“深圳最好玩的就是工作。”凌晨的刺猬工作室,会务组还在活动现场折着会场要用的500个纸盒,我们策划组还在思考策划着活动效果,文字编辑组在桌前挑灯写稿,摄影组在调PPT,主持人在背稿......这些可爱的人儿,这场凝结青年力量去助力公益事业的大赛,真正让我感受到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的美好希冀。
刺猬让我懂得,良好的态度是实践的基石,而优秀的能力是不断从实践中培养的~我们穿上刺猬的团队服装,忙碌在会场各个岗位上。“那天睡了两个小时起来洗漱,到达会场和阿木继续配合熟练主持稿,虽然大赛上有些小小突发情况,但都幸运地化解了,在所有志愿者的团结协作下,整场比赛及典礼顺利落幕。”
从策划到落地,大家都是真的真的舍不得这次活动。那天的庆功宴上,我们举杯说不要忘记彼此现在的模样,不要忘记刺猬的时光。就像刺猬的理念一样,遇见不一样的人,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