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应顺应学生天性、符合学习规律,让学生能够真正发挥其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不仅投入学习并且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然而,以往的教学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往往会走入一些误区:
●有的时候为了创设情境而编造“情境”,假定一些学生生活中没有触过的内容,虽然看起来联系生活,但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学生太多的自由,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但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支持与引导。学生在无组织与无支持的状态下,很容易入盲目学习的状态。
●给学生太多的材料与资料,但却没有对资源的使用进行说明和指导,资源繁杂却加重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不但没能促进学生学习反而成为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常常在一个课堂中组织了太多的活动,为完成课堂教学计划只能匆匆忙忙“赶场”,教学过程显得仓促。眼花缭乱的活动让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学生来不及消化与吸收,活动经常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请回顾一下模块1中的活动“我理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看看当时您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都正确了吗?活动中所列的几个项目中有几个明显的误区,您现在应该已经发现该活动中如下四点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是错误的:
●要考虑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无条件地满足学生的要求。
●教师要教学生想学的内容。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必须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
●教师要多向学生提问,争取提问到每一个学生。
这是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学生需求。在结合学生特点与需求的时候,不能忘记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没有要求必须有小组讨论、合作与探究,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提问题引导深入,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但向每一个学生提问不是必须的,这样将会延误教学进度,影响课堂效果,扰乱教学安排,从而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除了以上提到这几点,“我理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还有很多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误解。比如说,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控制和管理等。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仍然是在特定教学计划下开展的课堂,需要担负特定的教学任务,在一定课时内帮助学生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借鉴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时不能过于教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与适当的调整与创新,切忌为追求学生的自主性,而大大降低教学的效率。虽然有时教师可能会因为条件和课时的限制而无法选择最理想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但是只要在设计与实施教学的时候始终坚持从学生需求和学习规律出发,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投入学习,就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更正或删除,联系电话:0371-6260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