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洞察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寻高校知识资源与非遗传承实践有机融合的创新路径,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切实方案,1月4日,明礼住宿书院非遗制香文化调研团在院长秦曙光的率领下,奔赴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探寻之旅。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设有多个展馆,各具特色,犹如一部部生动鲜活的非遗百科全书。调研团成员们率先踏入“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馆,一进展厅,宏大的全景沙盘便将大运河的全貌与流经区域直观呈现,配合着详实的史料、高清的图片,清晰勾勒出大运河从古至今的开凿、拓展与繁荣之路,让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这条人工水道如何成为孕育无数非遗瑰宝的生命摇篮。
步入“运河上的舟楫”展馆,形态各异、工艺精湛的古船模型琳琅满目。每一艘船背后都凝聚着古代木工、漆工等诸多非遗手工技艺。此外,调研团成员围绕模型探讨传统造船工艺在现代船舶制造中的应用可能,思索如何借助现代科技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来到“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馆,仿若瞬间穿越回古代运河沿岸的繁华市井。茶楼、酒肆、当铺等场景栩栩如生,调研团成员还参加了馆区的互动闯关环节,以趣味的方式积累了更多的非遗知识。“世界运河与运河城市”展馆则打开了一扇国际视野之窗,世界各地运河的风貌、特色展品以及对应非遗项目齐聚一堂。调研团成员在此对比中外运河非遗异同,探索我国大运河非遗走向世界的营销策略与合作模式。
在“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馆,巨幅的绘画作品徐徐展开,以艺术笔触描绘大运河四季风光、人文故事,团队成员驻足欣赏,从画作中感受非遗与艺术创作的交融。在这里,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当画面切换到古代的集市,扬州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以动画形式展现,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与大运河生活的紧密交融。
“运河湿地寻趣”展馆将自然生态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展示湿地周边居民依水而生的生活智慧与相关非遗,如渔具制作、湿地植物编织等技艺,调研团成员实地观察标本、实物,探讨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的协同发展路径。紧接着,调研团步入 “河之恋” 数字化沉浸式展览馆。一进入馆内,脚下是流淌的河水,头顶是变换的星空,两岸的古建筑、人文风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呈现,从古代的漕运盛景到现代的运河新貌,生动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隋炀帝与大运河”展馆聚焦历史关键人物与大运河的渊源,通过文物、文献展现隋炀帝时期大运河开凿的背景、过程与影响,为理解非遗发展的历史推动因素提供了深度解读,调研团成员们认真研读资料,探寻历史与非遗传承的内在联系。“紫禁城与大运河”展馆呈现出宫廷与大运河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宫廷用品原料运输到皇家对大运河沿线技艺的推崇,揭示了大运河在封建王朝中的特殊地位对非遗繁荣的促进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身处于文化多元、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之中,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要心怀对非遗文化的敬重与热爱,脚踏实地地去感受、去传承、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遗瑰宝必将在未来的时代征程中绽放耀眼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书写更为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