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剧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政建设 - 正文
红色音乐传承·筑梦强国行——音乐戏剧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开展“强国行”活动

时间:2025-03-13   作者:   点击:次   

分享到:

2025年3月12日,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音乐之旅在河南省新郑市和庄镇东高村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帷幕。郑州西亚斯学院音乐戏剧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的党员们走进东高村,与当地党员群众齐聚一堂,用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传递革命精神,共话红色文化传承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目标。

活动伊始,和庄镇东高村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白星辉同志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对音乐戏剧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音乐戏剧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孙艺祯同志详细介绍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与目的——以红色音乐为桥梁,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激发爱国情怀,推动高校与社区党建共建,助力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紧接着,精彩绝伦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展演正式开启。刘鑫源带来的小号独奏《绒花》,婉转悠扬的旋律瞬间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充满热血的年代。这首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电影《小花》插曲的经典之作,承载着对革命先烈顽强精神和崇高品格的深情礼赞。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革命战士不畏牺牲、坚守信仰的故事,让现场观众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贾音演奏的单簧管独奏《来自中国的旋律》,巧妙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演奏技巧,展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演奏过程中,大家深刻领略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文化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价值和贡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史歌和乔静文带来的弦乐重奏《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活动推向高潮。《唱支山歌给党听》创作于1963年,歌词源于雷锋日记,表达了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恩之情。旋律优美深情,既蕴含民间音乐的质朴,又充满时代精神的激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于1943年抗战时期,简单易唱、旋律激昂,坚定地强调了党的领导对于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关键作用。两首歌曲紧密相连,让现场听众深刻感受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以及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陈璐、王灿和周一峥的民乐重奏《映山红》同样精彩。这首创作于1974年、作为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的歌曲,诞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以柔美旋律反衬革命年代的艰苦。歌词中“盼红军”的意象,传递着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期盼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节目高潮迭起之际,音乐戏剧学院第三党支部全体同志以磅礴之势献上器乐合奏《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诞生于1985年的经典作品,由张藜填词、秦咏诚谱曲,以海浪般起伏的旋律构筑起个人与祖国的情感纽带。演奏中,弦乐、民乐声部如江河奔涌般舒展着"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的壮阔诗情,管乐则在副歌部分迸发出炽热的赤子之心。当"我最亲爱的祖国"主题旋律通过多声部交织重现时,不同乐器间的对话与共鸣,既呈现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丰沛活力,更以当代艺术表达诠释了全党同志对祖国母亲的深情礼赞。这场全员参与的集体演绎,不仅与前序红色经典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更通过艺术化的政治表达,让"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这一身份认同在乐声中得到具象化升华。

展演结束后,双方党支部党员代表围绕“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目标”展开深入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探讨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音乐戏剧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党员同志还现场解答了东高村党员群众关于音乐相关的问题,将音乐知识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拉近了高校与社区的距离。

活动最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定格珍贵瞬间。此次活动以红色音乐为桥梁,将红色文化引入社区,既为东高村党员群众带来视听盛宴,又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激发爱国情怀。同时,推动高校与社区党建共建,助力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未来,音乐戏剧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将举办更多此类活动,让红色文化绽放光彩,助力强国梦想照进现实!



地址:河南省新郑市人民路东168号音乐戏剧学院,招生电话:(0371)62606666。

Sias.edu.cn版权所有;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