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郑州西亚斯学院筹办的首个电子类专业,2003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遴选为首批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获批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并于2018年完成结项验收;2015年主导建设校级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并于2025年升级为校级一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2017年遴选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并于2023年完成结项验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开放的全球视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通信、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电子产品的基本设计、工程实践应用开发和产品智能化等专业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能在电子信息、信息通信、计算机等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技术与应用、FPGA应用与实践等。其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于2020年被认定为河南省一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与2022年分别被认为为河南省一流课程、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9人,博导1人,获“河南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级教学优秀奖教师6人。近年来,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公开发表核心论文20多篇,编写专业教材12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及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35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省级奖励8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31项)。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建设成果斐然,专业发展已迈入快车道。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社会认可度较高。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持续深化,各行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呈现跨领域、复合型增长态势,尤其在智能硬件开发、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领域展现出强劲需求,专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 通信工程专业
郑州西亚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于2004年,2014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专业,2017年1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20年,通信工程专业和国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方案综合供应商世纪鼎利进行产教融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度校企合作,并于2021年启动了联合培养学生工作。2022年,通信工程专业获批河南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资助项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2020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2022年成为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
专业秉承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社会担当和全球视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络、通信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工程实践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够在电子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通信、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专业领域从事通信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通信网络建设、运维与优化、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现代交换原理、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等。
通信工程专业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副高级以上职称5人,专业依托河南省电子及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以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实践项目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已形成了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工程实践与创新”的“二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教学模式。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和河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比赛中成绩斐然,在省内本科高校中名列前茅。
截至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已培养毕业生近1600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与好评,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业务骨干,赢得较高的社会赞誉。
3. 自动化专业
郑州西亚斯学院自动化专业始建于2004年,2005年起正式招收本科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500余人,现有在校生500余人,成为河南省自动化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专业始终秉持“服务地方经济、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立足郑州、辐射全国,通过校企合作与省级项目建设不断优化教学体系。自2014年获批校级重点专业以来,先后斩获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2016年)、省级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17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及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资助项目(2022年)等多项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培养目标上,本专业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自动化设计开发、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优化、自动检测技术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注重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培育。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检测装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系统设计、运营维护及管理等工作。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0.5%,双师型教师占比38.1%,形成了一支兼具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教师团队分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法国佩皮尼昂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方向涵盖智能控制、自动化集成优化、机器人技术等前沿领域,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多元化视角。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专业以“产教融合”与“分类培养”为核心特色,构建了多层次育人体系。一方面,与科大讯飞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通过课程设计、金工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超过35%,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精准分类, 设立卓越工程师班,近三年学生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等多项赛事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与省内同类高校相比,我校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有显著特色。此外,立足于“两循环、三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科竞赛、企业实战相结合,依托“机器人协会”与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为支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投入大量资源完善实验与实习条件。校内建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PLC、单片机应用、过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电子及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平台。校外与迅捷人工智能、信盈达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年均提供实习岗位200余个。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考研升学率逐年攀升,专业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自动化行业人才。
4.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专业历史及现状: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设立于2009年,是我校电信与智能制造学院设立的工科专业之一,现有在校生205人。2017年10月,经学校推荐,成功申报该专业所属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培养定位及目标: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测量、控制以及精密仪器设计制造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基础及应用、工程制图、控制理论基础、测量原理与传感器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光电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过程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师资力量:十几年的办学历程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5人,博士2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师资队伍发展潜力巨大。
专业优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中,有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程4门、校级虚拟仿真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比例合理,并相互配套;同时,课程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强调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专业特色:本专业推行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化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政策,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国际文化周、科技文化节等校级活动,以及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活动。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5.人工智能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是电信与智能制造学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共建的产教融合专业,现有在校生795人。2019年,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科大讯飞依托自动化专业设置智能系统自动方向开展本科人才培养,2020年正式获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并发展至今。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开放的国际视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各种工程和科学问题的专业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能在软件开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行业领域从事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相关的应用、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器学习、Python与智能硬件开发基础、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ROS机器人开发、机器学习项目综合实践、深度学习项目综合实践、科学计算库综合实践、人工智能NLP/CV项目综合实践、LLM/Prompt项目综合实践等。
人工智能专业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教师共32位,其中专任教师26位,企业师资6位。专业拥有博士生导师1位,博士学位教师2位,高级职称教师7位,双师型教师6位;拥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各1位。本专业获批郑州地方高校战略新兴专业,立项河南省教育厅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研究重点项目和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建设项目,建有河南省教育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以及“郑州西亚斯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校企研发中心。
人工智能专业始终秉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依托科大讯飞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优势与产业资源,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近年来,专业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产业需求引领、校企协同赋能、双师团队护航"的鲜明特色。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紧跟大模型、智能系统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智能产业升级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