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黄帝文化
李学勤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权威。
近年由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
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中国青铜器的奥秘》、《走出疑古时代》、《古文献丛论》、《四海寻珍》、《夏商周年代学札记》、《重写学术史》、《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等二十余部及学术论文约500篇。
今天感到非常的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这样一个光荣而严肃的论坛上跟大家见面。今天,根据会议的安排,我讲的题目叫做“黄帝与黄帝文化”。由于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后面有更精彩的一些演讲,所以我只讲三个问题,用的时间我估计在50分钟左右,希望讲的不正确的地方,大家能够批评指教。
第一个问题,我想特别讲一下今天我们来纪念和研究黄帝的意义。我想我们今天来到轩辕故里,来到历史传说中黄帝古老都城新郑这个地方,大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都会有一种温情和记忆。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座的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同学们,我想你们大家都会记得在我们的中学课文里面曾经提到过,在欧亚大陆上有四大古代文明,四大古代文明就是:古代埃及、古代的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当然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不只是这四个,大家知道英国的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他的名著叫《历史研究》。在这部《历史研究》里面,他曾列举了21个文明,他认为21个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有产生、成长的过程。可是,我们说21个文明不是都是一样的,因为有的文明是有独立的起源,有的文明没有一个独立的起源,在其他原因影响之下成长和发展。那么独立起源,时间非常古老的文明,就包括刚才我们讲的四大文明,这是在欧亚大陆上存在的。可是大家要注意到,这四大文明,不管是古代的埃及,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还是古代的印度,这些文明后来都已经断绝。即使在古老文明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像希腊、罗马的文明也是相当古老的,可是希腊、罗马的文明后来也断绝了。文艺复兴以后,希腊文明才又得到继承和发展。在全世界那么多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是唯一的有古老的起源,有独立的发展过程,最后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一个特点,这一点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因此,有些外国人提到:“你们中国人是一个历史的民族”。这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已经成为过去,中国是历史的民族,就是中国是一个最强调历史,而且本身有着绵延不断的历史的民族。在我们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国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为什么我们的文明能够绵延不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重视我们的历史,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从诞生、形成、发展到繁荣昌盛的历史。当然我们在历史上也经过了众多的朝代更替,风风雨雨,但我们一直发展到今天,仍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所以我们的历史对我们民族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
大家说中国的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我想这句话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座的有些同学会说,我们发现有周口店的北京人、有陕西的蓝田人。从时间说,这里人类的存在,已经推到两百万年以上,所以我们中国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可是这是人类在这里发展的历史,它不是我们的文明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史上的特定阶段,不是什么时期的历史都可以叫做文明。文明是区别于原始时代而建立的。进入文明时期之后,人类才真正的和动物的自然状态相脱离。在这一点上,究竟中国的文明是经过怎么样的过程,有多长的历史,这当然是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们传统的说法,讲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什么说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我们说由于我们是炎黄子孙。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史书,在正史中最早的一部是汉朝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始于《五帝本纪》,《五帝本纪》从什么时代开始?从炎黄二帝开始,时间按照传统的记载,大约就在距今五千年左右,所以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说五千年的文明史,与我们说我们是炎黄子孙这一点是相结合的。
所以我们传统的记载就是这样的。那么,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历史,如果放在整个世界的发展上面,这应该怎么样比较?这个问题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可能没有想到,没有考虑到。我们从黄帝开始,一直到尧舜,夏商周三代。在这之后,我们从秦汉到以后各个朝代的发展,是在座大家都很熟悉的。
我们古代的历史,放在世界的文明历史上,是怎么样一个位置呢?我想这一点可以用古代历史年代推算,给大家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外国的古代文明,目前年代知道比较准确的是古代埃及的历史。大家知道,古代埃及有一个僧侣曼涅托,他写了一本《埃及史》,把埃及历史划分为31个王朝,而31个王朝分成几个大段,就是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这是古代埃及历史最简略的一个说法。而在新王国后段,埃及受到外国民族侵略,独立性逐渐丧失。
现在,我们在埃及史研究里面,就按这样王朝的排列。中国也是这样,从黄帝一直到尧舜,是五帝时期,然后就有夏商周,一直到秦代。有一点很希望在这里提出来,大家没有注意到,就是古代埃及的年表从时间来说,和我们从五帝时期算起,情况是相当近似的。我说这个话不是宣传一种历史的定命论,就是时间相当近似。我用的一个古代埃及的年表是一个我能找到的最新的年表。大家知道古代埃及的时代,也是经过慢慢推论,通过各种方法的研究才能够建立的。我用的年表是1994年一位英国学者写的一本《古埃及史》,是英国牛津出版社出版的,在某些小部分上,2001年又经一位台湾的埃及学家提出一些修改,所以是我们现在能用的最新的一个年表。而中国的年表,我用的是“九五”期间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这样一个年表,两个年表对比一下,我想对今天大家了解我们纪念黄帝以及古代文明史的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好处,希望大家能够听一听。
刚才我说了,古代埃及的第一王朝与第二王朝现称前王国时期,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是古王国时期,继之有第一中间期,从第七王朝到第十王朝,从前王国到古王国,这个时期是什么时间呢?是公元前3150年到前2040年。那么中王国时期包括第二中间期,是从第十一王朝到十七王朝,是公元前2133年到前1552年,这个跟公元前2040年有点重叠。埃及王朝分裂重叠的情况,这个大家不必详细问了。这两个时间是非常有意思的。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果,夏代我们估计是公元前2070年到前1600年,而埃及的中王国时期是公元前2133年到前2070年,也不过差几十年,这个时间是非常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夏代和埃及的中王国时期时间上是非常接近的。如果我们算五帝时期,按照传统的说法,黄帝的时候大约是公元前三千年,如果黄帝以前还有炎帝,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和埃及的第一王朝公元前3150年也是非常接近的,所以我们的五帝时期就和埃及的前王国、古王国时期差不多,我们的夏代和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基本上一致。商代我们估计是从公元前1600到前1046年,与埃及的新王国时期第二十王朝结束的公元前1069年,只差了20年左右。
基本上我们可以说我们的五帝时期,如从黄帝开始,时间上和埃及古王国时期差不多,所以今天我们纪念黄帝,大家来研究传说里面的黄帝,实际上就是探索文明的起源,就是我们来追溯我们的文明是怎么形成的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今天我要在这里讲的第一个问题。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我们说黄帝的时代就是指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论坛,而后天我们就要举行非常盛大隆重的拜祖大典,这不是一个随意的举动,而是我们历史传统的一个表现。这也是在座所有的人,包括我们的外国朋友都能够理解的。我们来纪念黄帝,对黄帝表示尊敬,表示我们的敬意,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一种历史感的具体表现。正是这样一种历史感,我们的一种传统的认识,维系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这点大家能够共同体会,也是我们大家能够理解的。
所以,我特别要讲个人的一些意见。现在大家对黄帝有不少研究,这些研究我们都很尊敬,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个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不断地讨论研究,这是很正常的。
我个人意见是,我们对黄帝传说的研究,不要像有一些文章那样,太强调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黄帝跟蚩尤的战争。大家关于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战争,它对古代历史的意义以及所象征的一些观念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不过我个人认为,我们对黄帝的纪念,更重要的方面,是黄帝的时代怎么样奠定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基础。黄帝是通过一些部族之间的战争,奠定了黄帝的政权,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可是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更重要的方面,是怎么样推进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其实,在这一点上,在古书里面有充分的强调。大家知道司马迁写《五帝本纪》,他对于五帝的记载,特别是关于黄帝的记载,是什么呢?他特别引述了《五帝德》、《帝系姓》,这两篇文字现在还保存着,现在收在《大戴礼记》里面。这两篇文献是司马迁研究五帝时代的历史传说的最重要的依据。那么,我们就看里面他是怎么讲黄帝的。讲到黄帝经过了战争之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就提到一段话,主要的意思就是说黄帝衣冠而治,这一点很重要,很多古书提到黄帝制造衣服,大家知道这正是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不是说黄帝创造了衣服,黄帝以前不穿衣服,而是说黄帝创造了一种特定的衣服,这个衣服按照礼制的规定,有特定的形状和花纹,后时还规定乘坐的车辆用龙的形状装饰,后面屏风用云的形状装饰。
这一点表示什么?表示这个时代的社会有了阶层的差别,不但是有衣服上的不同,而且有纹饰上的不同。再有说他种了百谷,还蓄养家禽家畜,甚至还有其他一些动物。后面说黄帝“历离日月星辰”,就是对于天象进行观察,这对于农业是必要的。大家知道历法对农业生产极其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尤其是在中原地区,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判定四时季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一系列关于黄帝时代的叙述,表示它是一个走向文明的过程,所以我们轩辕故里黄帝庙的地方,上面写着“人文初祖”,我们到陕西的桥陵看也是“人文初祖”。所以我们讲黄帝时代,我们来纪念他、来研究他,我们就是要研究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样从一个原始的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我们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点。
今天我讲的还有个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就是我们怎样来研究黄帝时代和它的文化。
我讲的黄帝与黄帝文化,黄帝是指传说中代表性的人物,黄帝文化是讲黄帝这个时代,在我们历史上所代表的文明特征和它的意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研究,怎么样去做,我想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特别是司马迁,已经给了我们示范,因为司马迁本人就对黄帝作了研究。我想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司马迁,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在当时是史官,是太史公。可是我建议在座的青年朋友们,不要把这个“史”想象成今天的历史学家。我们的历史学家,可是和古代人所说的“史”有所不同的。古代的“史”不仅仅要研究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很重要的是他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别是对于天文方面作出研究。所以司马迁参加制订汉代著名的《太初历》,这是他重要的贡献之一。司马迁本人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过程都有很详细的叙述,这个大家都知道。他对于历史的研究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他写这个《五帝本纪》。大家可以看,他写各个本纪的时候,他都有自己一个自述,就是后序,对于他怎么写都有叙述。在《五帝本纪》这部分,他特别谈到五帝时代已经过于古远了,很多的文献互相矛盾。大家知道司马迁非常谨严,他所排的年表,就排到共和即公元前841年为止。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他是不能肯定的,他是非常具有科学精神、非常谨慎的人。他怎么写《五帝本纪》呢?根据多种材料,一方面有他所见的很多古书,很多司马迁看的古书,是我们今天看不到的。司马迁是当时的太史令,他在政府里面,对当时国家拥有的书籍是非常清楚的,他能够看到的书籍是我们不能比的,司马迁引据的很多材料,今天我们根本不能看到。当然,我们今天在考古工作里也会发现司马迁看不到的东西。总的说起来,司马迁比我们知道的多,这一点我想我们今天不得不承认。可是,他写《五帝本纪》的时候,不是仅仅根据这种矛盾的、各式各样的文献记载,而且甚至可以说他很大程度上不是根据文献记载,而是根据实际调查。现在我们勉励我们的学生,都说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就是典范,司马迁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司马迁在他讲五帝的时候就说了:“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见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这段话非常重要,因为,司马迁关于《五帝本纪》的内容,特别是关于黄帝,他做了实地的调查研究。
当然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和黄帝的时代已隔了几千年,可是他到各地去,了解各地民间有关的传说。西至崆峒,往西他到了崆峒山一带,就是现在陕甘地区,北过涿鹿,北边到了河北的北部,东见于海,南浮江淮,南过长江。这些地方,他看到当时的现象是什么呢?是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各个地方的父老,都能够回忆到关于黄帝的传说,讲说黄帝的历史。大家知道,司马迁离现在已经是两千年了,司马迁时代各地方流传的古代记忆,比我们今天会多得多,他所能看到的古迹也会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要多得多。因此说,司马迁记述了在两千年前黄帝传说在我们国内流传的这么一个范围,而这个范围和后来他在《五帝本纪》里描述的黄帝本人活动的范围基本一致。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因为他说黄帝的行动是怎么样?大家知道,他说黄帝在成为国君之后,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黄帝他本人上了丸山,大家知道丸山是琅玡,琅玡在山东的临沂一带,黄帝本人到了山东半岛。往西到了崆峒,登鸡头,鸡头也是山名,崆峒山、鸡头山都是在现在甘肃一带。南至于江,登熊湘,黄帝往南到了长江,登熊湘,这个“熊”,过去的学者一般认为就是熊耳山,在湖南益阳,湘山在湘江的洞庭湖入口处,在岳阳,所以他到了湖南的北部。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往北他到了今河北涿鹿。所以说,他描述黄帝的范围,基本上符合他本人调查黄帝的情况以后得出的结论。他对于黄帝的这些叙述,不是以什么文献为主的,而主要是根据民间的回忆和传说,把这些回忆传说跟文献结合起来,写了黄帝整个历史的记述。他是这样做的,这一点我觉得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对黄帝传说几千年的流传,也应更广泛地认识,更深入地了解。
所以,今天我们来研究黄帝这个时代,我觉得我们也要这样,我们也应该把文献和传说结合。我们要重视文献,这当然没有问题,也要注意传说。如果是忽略了传说的意义,恐怕对于黄帝的研究我们还不如司马迁呢,我们要继承司马迁的传统。当然不管是文献,不管是传说,我们都应该采取一个批评审查的态度,来进行科学的研究,我想这一点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当然大家知道,在两者之外,我们还有新的一条途径,是古人所没有,而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那就是考古学。我说的考古学指的是现代的考古学,当然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收藏古物、鉴赏古物、研究古物这样一个传统。其实不止中国,刚才我们说到古代埃及,古代埃及就在法老时期,有的法老家人就有收藏古物的,就有派人去挖过法老的坟墓的事情,在中国汉代也有这种情况。可是这些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考古,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是一种有它自己的理论、方法以至于技术的一种科学,到今天为止,它的产生还不到200年的历史。现代考古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1816年,丹麦国立博物馆有一位馆长,他创立了一种观念,就是将人类物质文化历史分成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按照这样进行文物的排列。现代考古学的观念到1900年左右的时候开始传入中国,而中国到1926年才有中国人自己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前两天,我在郑州大学曾回顾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这段历史。考古学的发展,为我们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论证和重建中国古代的历史,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因为这个和古书传说完全不一样,古书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历史的过程,难免有所变形有所差异,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使没有人在其间有意地做,它也会产生。就好像我们现在讲信息,比方说我们打电话,无线电话通过电波,有线电话通过电缆,越远总会有更大的失真,古代流传下来的信息也是一样,而且越古的越不清。比方说今天我站在这里,第一排的各位先生们,我看见你,看得很清楚。如果走在外面,我说,哎呀,刚才你在头一排,我看见你,你也看见我了。第十排以后的看得比较模糊了,我还看见几位穿什么衣服,打什么领带。最后一排什么也看不见,我只看见有人在那里,看不清是男是女,因为这里光线太强,你们会看见我,我却看不见你们。对于历史也是一样,越古的时代越看不清楚。可是考古学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直接看到古代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这一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大家寄希望于通过考古学,进一步来了解在夏商周或者是夏商周以前的古代历史,把久已被大家遗忘掉的信息,重新建立起来。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由于遥远的古代没有文字材料遗留给我们,所以如果我们想把考古遗存直接和文献传说结合起来,这每每是比较困难的。有一位德国的著名学者艾伯华,他曾经写过一本书,特别提到,欧洲的考古已经进行了那么长时期,可是在欧洲考古学里面,想把一个民族传说和考古实际结合起来的成功实例,几乎是没有的。可是如果我们另外来看,不是说我们今天一定要说清黄帝这个人具体怎么样,而把黄帝作为一个时代来看,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它最初发展的这个时代,这个“人文初祖”的时代,就能和考古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最具体的表现,我想就在河南,在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这个地方。大家都说河南是考古大省,在座有很著名的国内考古学家,他们自己可能会很谦虚,我们这些不是河南人的就会老老实实承认河南是考古大省,而且为中国考古学做出卓越的贡献。
我们可以说已经有了近八十年的现代考古学发掘和研究历史,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对于河南各个地区,特别是作为黄帝时代传说文献记载的中心——郑州这一带地区,我们今天所在的新郑,已经有许许多多的重要发现。这些重要的发现,现在已经可以把这个地区的考古学谱系建立起来了。大家到新郑的博物馆,或者在郑州大的博物馆或文物考古研究所参观,你可以看到各种出土遗物和研究成果,已经把这个地区的文化系列排列出来,非常清楚。拿新郑来说,我们这里有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就是在新郑开始发现的,然后一直排列下来,黄帝所代表的时代就在这个里面。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认识黄帝这个时代,从考古学来看,从文献上来看,从传说上来看,结合起来把这个时代外貌重新显示出来。对黄帝时代,黄帝所代表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这一点新郑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早晨我和几位先生一起谈起来,说起新郑这个地方是不是跟黄帝传说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清楚,我想在座各位都会有共同的看法,因为关于黄帝的记载,大家知道在《国语》里面说,他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而有熊在什么地方?就是新郑。这个是关于黄帝国都的地点最明确,也是目前我们所知最早的记载。从考古上说,在新郑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大家不要看轻,裴李岗文化应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在新郑南边,舞阳贾湖遗址发掘的内容有惊人的地方。我特别要提到这里面发现的甲骨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我亲自看过,确定无疑是人工刻画的,有的不是字,可是一定是人工的符号。大家要知道,这种符号的时代,已经距今八千年以上,这样的符号应该说是全世界现在已经发现的人类刻画符号里面最早的,没有其他的符号可以有这样的成就,当然岩画不在内,其性质不同。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在考古上有重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