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化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营养
牟广丰
牟广丰 国家环保总局环评管理司司长,清华大学当代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客座教授
俗话讲,干哪行,吆喝哪行。我是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今天讲演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感想。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连续20年都处于超常规的发展阶段,GDP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递增。可是,我们的人均资源又非常有限,我们国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从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汲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营养,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今天主要阐述一些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想讲:人和自然能否和谐,首先取决于人类之间能否和谐。换句话说,人对自然采取什么态度,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彼此采取什么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以诚相待,以善相待,那么才有可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确实存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成分。从老子、庄子的著述里面,我们可以感到“老庄哲学”,他的无为而治就是“不乱为,不胡为,乱为、胡为,不如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有一句名言,叫“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墨子就主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就是人类之间施以爱,人与自然之间施以爱,非攻就是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而不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农学家提出“休养生息,节用爱民,济民以食”。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讲诚信这种优良的成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在中国由游牧转为农耕的社会转型期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昨天晚上来到新郑,从一上飞机就感到一种氛围,就是飞机上有很多嘉宾,其中有些大腕,像濮存昕、张国立,一下飞机地方大员在飞机出口处等待,沿路看到的标语、昨天晚上宴会感受到的氛围,今天上午沿途到新郑市看到的市容,感受的氛围,使我有两种想法:一个确实感受到黄帝的丰功伟绩,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面,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但同时我也感到有一种隐隐的担忧,担忧什么呢?担忧我们往往会走入一个极端。什么极端呢?就是造神运动。首先,我认为黄帝再伟大,他还是一个人,他绝不是一个神!凡是神化了的东西,效果往往会过犹不及,我希望我们要掌握一个度。因为现在祭祖、拜祖在全国很多地方蔚然成风,有不少地方为了争夺名人,两个地方展开了恶性竞争,当然我希望是良性竞争。好像在我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名人,我这块脸上有光。实际上我想我们这个地方出了名人,固然脸上有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后的创造。
在中国长远的农耕社会里,确实是人和自然和谐的一个漫长阶段。大家可能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个世外桃源就是农耕社会中的一种理想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典籍,一些诗章,也反映出我们中原一带,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过非常好的时段。咱们有郑风、卫风,在陕西有豳风,诗经里都叫国风。大家知道我们中学课本里选自《诗经》的一首诗叫《伐檀》,我们对这个诗的注解都是说地主阶级不劳而获,不狩、不猎、不种庄稼,他粮仓是满的,但是恰恰忽略前两句,河指什么?河指黄河,中国历史典籍记载,凡是河皆是黄河。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在《诗经》的时代,黄河流域曾经有檀木生长,现在这个檀香木只有在我国南方才有,黄河流域已经绝迹。第一句说明这个问题,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生态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河水清且涟漪,不是像现在黄且涟漪,浑且涟漪。那么,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暴秦,也就是从秦以来的这种集权专制,是中国的万恶之源,也是生态环境变坏的源头。首先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家从历史文献里面读过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的头两句写到六王消灭了,四海归一了。巴蜀一带的山林砍光了,阿房宫横空出世。这种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殿,是以砍伐巴蜀一带森林、毁灭树林为代价。再有秦始皇修长城,这个长城能抵御外族入侵吗?长城从来没有抵御住外族入侵!
历史上的战乱,也是对生态环境摧残的元凶。从汉以来,跟匈奴上千年的拉锯战争,屯垦戍边,破坏了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这些典籍上都有记载。此外,像我们看的《三国演义》这些书里面,动不动就是水攻火攻,“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火烧新野”,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用水淹。所有这些为达到军事目标,不计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长年以来这种战争对生态的摧残有《吊古战场文》为证:“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予曰: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这种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还有人讲,每一个朝代周而复始,一个初创朝代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采取让步政策,休养生息,然后不断残暴剥削人民,导致农民起义。但每一次农民起义在推翻统治阶级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那么在学术界就有一种争论: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还是破坏生态的元凶?这个可以探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几千年周而复始又回到一个起点。农民的起义不管是“绿林”、“黄巾”、“黄巢”、“太平天国”,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唐代诗人韦庄的《秦妇吟》对唐朝农民起义进入长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有客观的直接描述。那么在这里面可以得出第二个论点就是“专制与暴力是孪生姐妹,对人施暴,对自然就不能指望他不施暴”。所以说,维护生态、保护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的和谐问题,这是我讲的一个重要观点。
那么,在这里面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传统的一些意识形态、一些定义里面,重要的定义是不是要提出修正?我们对待自然,对待生态是不是要从“认识论”的源头上解决问题?比如说在座的都参加过高考,我也参加过高考,高考有一道题叫“社会生产力”,什么是“社会生产力”?传统的经典定义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不按照这个定义答,可能就要扣分。但是我们注意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文件里面都明确地提出,我们现在要努力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新型的发展道路”。那么,如果说把社会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试问,人类和自然界是不是人为割裂开来?对比起来,自然只不过是供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说的功利一点是人类利用的对象。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怎么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我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永远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财富,但我们不能够一味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保护和爱惜。
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人的需求,而不考虑大自然的支撑能力,大家可能注意到生产力有三个要素:生产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在这里我想给同志们、同学们讲一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场争论。
第一场争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人口争论”。我们十四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又需要恢复经济建设,劳动力的需求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那时候需不需要控制人口?当时北大一个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老先生就提出要控制人口,但是另一方把这个学术观点给打压下去了,强加给马寅初先生“马尔萨斯人口论”,导致现在错批了一个人,多生了4亿人。如果光强调劳动者、劳动工具而忽略劳动对象,那么就势必造成人和自然关系的全面紧张,势必造成人均资源的极度短缺,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我们传统的意识形态里,往往片面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大自然没有采取一种尊重的态度。我们往往爱说战天斗地,我们爬一座雪山一座高峰,往往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又征服了这座雪山,叫征服,以胜利者的心态君临天下。在1958年这个荒谬的年代里,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让高山低头,让河水改道,喝令三山五岳,我来了,我就是龙王,我就是玉皇。”这就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当然了,这都成历史了。
我觉得摆在我们新一代人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重塑我们的人文理念。首先,要正确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要树立一个与时俱进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自然观。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到很难。人类社会经历了上千年的反复劫难才悟出这个道理,就是人的价值。首先要承认人的价值,要承认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他处于一种什么位置。要尊重人的生命,要尊重人的权利,只有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沟通,才能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尊重。
在我们现在的环境管理中,往往有几个误区,那就是往往片面地强调人的需求,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口号,一个叫“以人为本”,一个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叫“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三句话如果从字面理解,我们可能会走入一个误区。我们必须得了解这三句话提出来的历史背景、历史的政治语境,它提出的一个历史的具体条件,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掌握这三句话。
我们在进行一些工程项目,涉及一些自然保护区,比如修建一条公路,穿过西双版纳野象保护区,如果片面地用“以人为本”这句话,就是说修这条公路是为人服务的,应该以人为本,穿过象的保护区,“以人为本”服从人的需求,不能动就是“以象为本”不是“以人为本”。我们修建一个水库建一个水坝,建设方要求“以人为本”不能“以鱼为本”。实际这些都是片面理解“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在什么语境中提出的?是在欧洲的中世纪,文艺复兴阶段、思想启蒙运动的时候。因为欧洲经历了几百年漫长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的特征就是经院哲学、教会哲学,一切都是以神为本,神权至上。在欧洲中世纪是政教合一,罗马教廷统领世俗事务,各国皇帝都得要罗马教皇加冕。遇见一些重大的科学分歧,往往宗教裁判的力量高于一切。大家都知道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就是被宗教裁判判以极刑,有的是火刑烧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以人为本”,人权取代神权。著名的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有这么一句:“人啊人,才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什么意思呢?人权高于神权,人本高于神本。这就是“以人为本”的背景,绝对不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发展跟自然界出现了一些矛盾,来说“以人为本”,自然界应该让步。恰恰相反,我们保护了这些物种,我们保护了这些自然界的东西,就是最好地保护我们人类。这是第一个要排除的误区,不要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
第二个误区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结束十年动乱,恢复八大的思想路线。正确评判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什么“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就是要提出我们再也不能人整人了,再也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领”,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党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当时的语境中提出来的,也不是针对生态和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了矛盾,要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这个理解完全是片面的,这是一个误区。那些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可以牺牲环境的观点,是望文生义,是摆脱了当时具体语境的一种谬论。它是以针对阶级斗争为纲领提出来的,所以说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恰恰可以让我们的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地发展,所以一定要掌握当时的语境。
第三个误区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要集中精力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在那种语境提出来的,而不是针对生态环境提出来的。可以查《邓小平文选》,可以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所有这些都不是针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舍弃生态环境,片面地发展经济。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考虑,当时我们的领导同志提出这些话的具体的背景,具体的政治语境。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讲一下有关和谐的问题。现在“和谐”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什么叫和?什么叫谐?我的理解:和者,温饱也。为什么这么讲?和,一个禾,一个口字,我们用嘴吃饭,我们要吃饱饭,吃饱饭为和,也就是引申为我们的温饱,我们的小康为和。谐是什么意思呢?一个“言”字旁一个“皆”,皆为谐,就是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都有利益诉求的权利,谐可以引申为权益的保障,在温饱的基础上,要追求人的尊严。孔子就讲过,在温饱的基础上,人们利益诉求的渠道要畅通,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着一个转型社会,原来温饱问题没解决,我们大家都为温饱问题而操劳奔忙。温饱问题解决了,恰恰到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解决了温饱就要考虑到利益的诉求。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和谐社会,针对我们当前社会转型的这个特殊时段,要做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诸方面的协调,恰恰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满含“天人合一”的成分。我们继承和发展这一点,恰恰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以说利用这个机会,我就想,如果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将来走上岗位,走向社会,我们的一种自然观的树立,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的确立,决定着我们国家生态环境的形势。如果我们继续 “战天斗地”,继续不尊重自然,向大自然无穷无尽地索取,而不注意休养生息,不注意保护生态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如果我们同学都树立一种新型的自然观,能够善待同类,善待自然,那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国家就能够永远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