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帝论坛 -> 文字资料

第一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三)

发布日期:2023-02-22     点击量:
分享到:

纪念轩辕黄帝与拜祖的意义

王鲁湘

王鲁湘,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2年离职。2000年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任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曾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

为什么要在“三月三”这天祭拜轩辕黄帝?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区别于清明节黄陵祭祖,二可能是于史有据。从民俗学的角度讲,一定有道理,一定有大道理。

在魏晋以前,“三月三”又叫“上祀节”,是数千年生殖崇拜的日子。春天这个季节,不管动物、植物,还是人,都春情萌动,所以古人就定了这一天,集体清晨出去郊游、踏青,郊游的时候带着席子,然后用一个盒子盛上煮熟的饭菜,然后席地而坐,一整天去树林子里头。去树林子里头干什么?就是说这一天是生育的日子,是一个播种的日子,是一个人类自己再生产的日子。但是,后来由于我们汉族文化中儒家的东西多了,就觉得这种现象不文明了,然后这个生活习俗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化了,这个节日就从我们重要的节日中消失了。但是在南方,尤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把这个节日以及它的内涵完整地保留下来。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现在纪念轩辕黄帝有两个重要的日子,一个是祭陵,那是在陕西的黄陵县祭桥陵,那个地方是黄帝的衣冠冢。而清明这一天是我们怀念逝去亲人的日子,逝去先人的日子。我们祖先非常浪漫,他们能够把一个纪念先人,一个以死亡为主题的日子搞得如此诗情画意。三月三是在清明之后,这是一个生命的日子。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过西方的节日,西方节日有耶稣遇难日,就是耶稣去世的日子,但是也有复活节,就是耶稣复活的日子。复活神话是很多宗教极其重要的神话,代表重生。我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月三在古代原始社会里头,一个和生育有关的日子里头,我们来拜见黄帝,是不是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有一种复活的感觉?特别是45日在黄帝陵,我主持了全球华人大祭祖,我的感觉很强烈,先死后生。我感觉轩辕黄帝又活过来了,重生了。这是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把三月三定为拜轩辕黄帝的日子,在没有其他的权威领导或地方领导给出其他答案之前,我就做这个解释。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四月清明的时候,在主持黄帝祭祖的时候,有人提了一个问题,也请了一位大学历史学家来讲一讲黄帝是怎么回事,炎黄是怎么回事,现场也是有几十位大学生做现场互动。有一位大学生给西北大学教授提了一个问题,就是我这个题目,我们为什么在今天祭拜轩辕黄帝?虽然他有五千年了,但跟我们今天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祭拜他?当时因为现场直播,只能给我一分钟的时间回答,实际上我几乎没有给出什么回答,我当时给提问的人说,你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我们今天的人心里头的一个疑问,历朝历代的人都有这个疑问。我查到的具体根据就是康熙七年的时候,陕西的黄陵县那个时候叫中部县,轩辕庙在那个地方,黄帝的衣冠冢就在那个地方,桥陵也在那个地方,这是从春秋时候,历朝历代都去那里祭拜。但是,那个轩辕庙已经破败不堪了,中部县当地一个父母官,叫刘二举,他在那里做官,经常在那个地方接待省上一些要员,带他们看看轩辕庙、黄帝驿馆。官员看后说:“我们这么伟大的一个祖先,怎么供奉在这么小的一个庙里,而且如此破败不堪呢?你在这里做父母官,能不能想办法修一修?”当时,他们一个穷县,省上没有给钱,只有募捐。人们问他募捐的钱用来干什么?他说修轩辕庙。就有人问,轩辕庙这个庙这么破,我为什么要修?轩辕是谁?我日子都过不下去,我为什么把钱给你?所以刘二举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他才能募到钱。刘二举怎么募到钱呢?他怎么回答的呢?我一会儿再说。

     我现在交代一下刘二举重修轩辕庙的时代背景。康熙七年的时候,满清入关在北京待的时间不长,那个时候应该说国内的民族矛盾,特别是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同满清贵族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他必须解决一个文化上的认同问题,一个民族关系上的和解问题,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单凭马背上的武力、扬州十日这样惨烈的屠杀政策解决不了。所以,当时统治集团高层吸取了历史的教训,采取了一是用武力镇压解决,二是汲取元朝贵族的教训用文化凝聚人心,采取了很谦虚的政策。“拿来主义”,把别人信奉的好东西统统拿来,纳入到自己现实的政治需求中,然后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中华文明的体系。然后,他们对汉族的文化心理进行深入透彻地研究和琢磨,他们入关以后,就想知道这些汉族人心里头的那个神到底是谁。清朝入关之前,他们已经信奉了汉族的一个神——关羽。可是进来以后发现其实汉族人信奉的这个神不仅是关羽,还有比关羽更厉害的。他们先是发现了孔夫子,原来他的地位比关羽的地位还高,所以后来康熙南巡的时候,就到孔庙祭孔。你们不是把孔夫子看得这么神圣嘛,我也一样把他看成这样。再下来一看,还有比孔夫子更厉害的角色,这个角色是轩辕黄帝。如果不去拜这一位神,汉族人还是不认你。

虽然在轩辕黄帝陵那个地方,据说春秋时就有王朝派大员去祭。历史上多少王朝,是不是每一个王朝都派人去祭了,这很难说。但是,确凿的在清史里头正式记载的第一篇祭文,谁写的?顺治皇帝。再看时间,这个时间非同小可,顺治八年,顺治八年就是1644年,清朝入关,顺治登基,那个时候他才六岁,但是顺治八年的时候他14岁了,就亲政了。顺治八年亲政直接掌管国家最高权力的时候,他做了一件事,他写了一篇告祭轩辕黄帝的祭文,派人从北京不顾舟车劳顿到了陕西的中部县,去告祭轩辕黄帝。被派去的是谁?河南人,著名的人物、孟津大书法家王勃。清朝入关的时候,明朝那么多的文人,包括在朝廷做官的都自杀了。但是也有包括王勃在内的很多人接受了清朝给予的官职,这些人到了清朝统治稳定的时候,朝廷开始要求对帝王忠贞不贰的时候,又反过来称这些人是贰臣,所谓一仆不侍二主。但是在顺治的时候、康熙的时候,通过这些贰臣去影响更广大的汉族知识分子,让他们放弃抵抗,接受现实,为这个政权服务,为天下苍生服务。这一直是清朝从顺治到康熙长期执行的一个文化战略。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对当时把王勃这批叫做贰臣的知识分子,现在我们的历史评价已经和当时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在王勃看来,他归顺这个新的朝廷,他有自己文化上的理由。现在顺治派他祭黄帝陵的时候,我估计这个短短的祭文就经过他的润色,说不定就是他起草的。因此,这篇祭文里头,一定要说明一个大道理,就是满清的皇帝为什么在自己亲政的时候要来告祭黄帝,而且满朝那么多文武,为什么派我这个汉族知识分子?因为他当时是一个代表性人物,是一个名人,这有象征意义,有政治上的意图。

从轩辕黄帝以来的道理,就是王朝更迭是一种天命,一代一代的圣贤崛起与没落,此起彼伏地创建新的王朝,都是在承继和延续一个道统。道统永远只有一个,但是治统隔几百年就会有一个变化,仍是有一个道统在管着,这个意思就是顺治的意思,也是王勃的意思。朝代虽然更迭了,但是从轩辕黄帝一直贯彻下来的道统仍在延续,丝毫不受换代的影响。一个文人士大夫只要为道统服务,管他服务于谁,服务于哪个皇帝呢?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服务的是这个道统,为这个道统服务就没有什么不对,没有什么觉得可以羞愧的。因为只要这个道统不坠落、不中断,祖先的精神血脉仍然延续,而且这种延续主要是靠文人、士大夫,靠知识分子。对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他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入关不久,就把这个中华文明、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道统接上了。他告诉读书人,告诉汉族人,我只不过也是那个道统中的一个新的治统,和你们没有什么不同,所以顺治刚亲政就写了黄帝祭文,真得非常厉害。可以对自己统治中国的合法性作一个合理解释,否则天下人心不服。有了这样一个宣言,有了这么一个认识,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的文化政策。

所以,等到康熙即位的时候,告诉轩辕黄帝,现在是我当皇帝了,你要多多照顾我。而且,到了康熙的时候,他的自信心比顺治还要强,他直接在祭文里头,把治统放在道统之前,他认为当下的治统就是自从有你这个道统以来最好的一个治统。我一点都不比你们所有的汉族皇帝做得差,我对这个道统完全问心无愧。而且我的这个治统可以肯定地说会和你的道统一样,要光辉灿烂,流传万世。这就是康熙的信心。

我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 “顺治”这个称号怎么来的? 其实我过去不懂,但是我看了顺治这篇祭文以后,突然明白了,其实“顺治”就是“继道统而兴治统”的意思。历代王朝的更迭都喜欢用“革命”定格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字眼。但是在1644年,很奇怪的是李自成这个推翻明王朝的政权,管自己叫“大顺”,而那个顶替了明朝的政权管自己叫“顺治”,不管是犯上作乱的农民军,还是取而代之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称自己为“叛逆”,都要向天底下表白,我是顺,顺什么,顺民心嘛!但更重要的是顺道统,谁也不敢说是从我这里开天辟地的,以前的历史统统都是野蛮史。

     大家可以看一看,孙中山先生,他起初是排满的,排满是当时在东京、在海外,包括在国内,号召人们起来跟随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口号,革命纲领中,像这种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口号,表面上看上去好像孙中山是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者”,从后来倡导的五族共和来看他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但是孙中山有一点的的确确把自己的革命事业,看作中华五千年道统的一个延续。这里我们可以稍微回顾一下当年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看看轩辕黄帝在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时代所起的作用和占有的精神地位。

         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在东京创办报纸叫做《民报》,为了与清朝划清界限,他都要说今天的报纸,哪一年哪一号,农历几月几号,所有报纸注明时间,当时《民报》的法定的纪年,就是光绪多少年。这个光绪政权是要推翻的,革命党不能用这个纪年,用了这个纪年等于你又承认它了。那么怎么办?这时候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就用了黄帝开始的那个纪年,把清光绪元年定位为中国开国纪元4603年。他出版《民报》的时候,就用的中国开国4603年,在《民报》的首页,还印了一张黄帝的画像。这个黄帝的画像上面有一行字,叫做“中华民族开国之始祖,世界第一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这是孙中山封给轩辕黄帝的一个封号。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了,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当大总统以后,颁布很多法令,其中有一个就是正式决定民国的纪年,把《民报》推算的黄帝纪年通令全国开始执行。中华民国元年被定为黄帝4609年,也就是说在孙中山等当时的一批革命党人心目中,中华民国以及他们的革命,也是将近五千年的黄帝道统的延续,这是孙中山的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他们有没有过一种心理,说自己也是这个自轩辕黄帝以来五千年道统的延续者?不是说历史的延续者,谁都会承认是历史的延续者,我说的是道统。那么,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根据,最原始的根据就是1937年清明的时候,毛泽东和朱德共同书写的祭黄帝的那部祭文,这是最原始的证据,现在毛泽东手书的祭文就刻在黄帝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1] [2] 下一页

Sias.edu.cn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