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这一篇慷慨的碑文中,承认中华民族的绵延,中国疆土的辽阔壮丽,都是轩辕黄帝开拓的伟业。读《黄帝本纪》的时候,当你熟悉那一段历史的时候,感觉很多地方相似,为什么这么相似?道统相似,不管几千年,是什么政治形态,这个基本的道统是没有变化的。
我们在座很多的同学,可能已经不再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那是世代相传的歌了,因为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为什么爱北京天安门?每一个孩子第一次到北京,到天安门的时候都感到很困惑,这太阳不是从天安门上升起来的,太阳永远不会从天安门升起来。但是,实际上天安门的这个形象自从进入国徽的形象以后,张仃先生的那个诠释,那个注解和自我辩护,就成为了天安门新的政治象征,它的内涵符号意义改变了,但是,有一个东西没变,就是道统。那么,按照古代的帝王、思想家、史学家的一致看法,这个道统就是从轩辕黄帝开始的。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祭拜轩辕黄帝的第一个原因。
那么,我们刚才一直在说中华五千年文明,有一个道统。而且这个道统的连续性和统观性在全世界是唯一的,它是我们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创造的最大的奇迹。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我经常跟同学们说,你们经常说世界有多少奇迹,所有的这些奇迹和我们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这才是奇迹,这才是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需要去破解的一个谜。
那么,这样一个五千年连续不断的道统,我们不能老是抽象地来说它。我们要拿出一个东西来说,真的有这样一个道统,拿出这件东西大家就不会再有怀疑了。有人说你给我拿这样一个东西来看,什么东西证明你们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道统,我说很容易,拿一块玉出来不就可以了吗?在华夏文明的物化形态中,还没有哪一种物化形态,它的地位、它的连续性、它的统观性能够超过玉,青铜器、铁器、瓷器都曾经在某一个历史区间扮演文化角色,但是它们没有统观性。青铜时代结束了,然后,出现了从战国一直到汉的一个辉煌的铁器时代,后来瓷器出现了,瓷器成了中国文明的一个代表,一个象征。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历史区间,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在精神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都没有达到玉的水平。而且,从考古发现来看,从传承有序的文物收藏来看,也没有一件物化形态的东西能够在时间的长度和连续性上比过玉,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玉,不是说一个玉的矿石,而是被人雕琢而成的玉器最早距今八千年。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玉器贯穿于中华文明的每一天,没有一天离开过我们。你到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能伴随这个民族走了几千年,伴随这种文明走了几千年的东西。
我们对玉的评价,我们对玉的地位的认识,我们对玉的感情从来没有改变过。为什么玉能够在我们的民族情感中起到这样的作用,占有这样的地位呢?因为它是道统的象征。我们现在搞人类文明史,从西方传过来划分文明阶段的概念就是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些大的区间的划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战国时,有一个叫风胡子的人,曾经提出划分方法,他说古代的时候,一直到今天(就是战国时代),已经经历过了“以石为兵”, “以玉为兵”, “以铁为兵”的时期,就是说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兵器,而其中的“玉兵”时代就是轩辕黄帝的时代。也就是说按照风胡子的这个分法,玉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从黄帝时候开始。因此,黄帝到今天为止有五千年的文明,这个玉的地位就从来没有被动摇过。
在中国的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个时代,只要祭拜天地,只要讲仁义礼智信,就是道统的一环,所以我们历史上曾经有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建立庞大的帝国,有鲜卑人、有蒙古人、有满族人。因为也拜天地,也以玉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和民族美德的象征,所以他们就是道统中间的一环。
下面告诉大家,康熙七年中部县令刘二举在募捐的时候怎么回答问题。他不是从我刚才这样一个道统和治统关系回答大家的,因为这样回答老百姓都会敬而远之了,说那你找皇帝要钱去吧。因为道统和治统的事情跟我们平民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你找中央政府要钱,你找皇帝要钱。他必须选择一个老百姓能接受的角度,找一个能说服老百姓的理由来募捐。我们知道,现在所有与黄帝有关的工程,不管是我们新郑的、陕西黄陵县的、河北涿鹿的,资金来源有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政府给的钱,一个部分是企业家给的钱,三是真正的华夏儿女以个人名义捐的钱,基本上资金来自这三个部分。所以,刘二举很聪明,他是从另外一个老百姓能够理解的角度,提出后人要祭祀圣人,就是万物不能忘记史,不忘记史,是一种自然感情,是人人都普遍具有的。但是,刘二举不从血缘关系来论证轩辕黄帝是我们华人始祖,他回避这个始祖。当时,清朝入关不久,无论是汉人还是满人对血统的问题很敏感,顺治和康熙都不谈血统。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对自己的来和去的问题很关注,很在意,而且形成共同记忆。正因为有共同记忆,所以不能忘记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就是要祭祀圣人。那么什么是圣人?在中国文化中这个词我们是见得最多的,我们说的圣人一般是指孔圣人,但是在中国古代“三皇五帝”时就被称为“当朝的圣人”,谁才有资格被称为圣人?刘二举给出最高的定义,叫“首出于世”。按照他这个定义,我前面所说“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历代皇帝不能叫做圣人,他们只是这个道统的承续者,他们不能叫做“首出于世”。那么刘二举问,为什么广大的人民群众会群体性地来祭拜这些圣人呢?为什么圣人会受到大家——人民群众的共同纪念呢?下面对圣人“首出于世”做出一个解释。有两条:第一条,唯创始者尊于世,这就是万事开头难。我们经常说论功行赏的时候,第一个奖励首创的人,我们现在搞著作权、发明权,把第一发明人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为什么?首创太难。唯创始者尊于世,所以对“圣人”定义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特别崇尚首创精神的民族,是一个特别尊重劳动,尤其是首创者劳动的民族,是一个特别尊重知识产权的民族。第二条,驾驭这个世界靠什么?靠制度的订立,靠制度的创新,人类文明的创新空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那么,我们现在尊轩辕黄帝为我们的人文始祖,认为我们五千年文明从他开始,凭什么?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给他这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轩辕黄帝最大的功绩在于建立了原始的国家体制。他制定了我们人类社会、中华民族最早的制度。从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文献的记载来看,轩辕黄帝所建立的原始国家制度,是一个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的这么一个制度。
黄帝作为一个创造之神,他有很多很多的功绩,做了很多发明创造,但是所有这些发明创造在刘二举看来,和创立制度是不能相比的。因此,轩辕黄帝成为我们人文始祖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他创立了国家制度。要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创立了原始的国家体制,那么我们说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最了不起的旗帜是华夏文明五千年不间断的历史,那么人类文明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呢?是计算机吗?是文字吗?是刚才我说的所有这些吗?都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是国家。而黄帝正因为最早创建原始国家体制,所以才能被称为中国之远祖,我们才能够说我们的文明史有五千年。
黄帝五千年历史指的是从轩辕黄帝开始。为什么从他开始?标志是什么?从那个时候开始,不是很严格地说我们中国有了,从黄帝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中国了。以后的朝代只不过是中国的不同朝代,是这个道统的不同的治统。因此,中华文化中间有很重要的一种精神生活,就是圣人崇拜。
我们经常说我们没有宗教,其实我们有一种宗教,我们有一种圣人的宗教,我们不崇拜不存在过的人和事。凡是我们中华民族崇拜的人和事都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甚至连民间传说的鬼神都是在历史上存在的真人,他们所做的事,也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只不过被夸张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现象,所以我说,我们中国人的圣人崇拜,圣人信仰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健康的、文明的、非常人文性的文化现象。因为他把文明的铸造者,文化的创造者、发明人作为尊崇的对象。难道这样一种精神生活现象不值得我们骄傲吗?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给轩辕黄帝挂牌匾的时候,我们只用四个字“人文始祖”。这样的话,当我们现在穿一件衣服,有风雨雷电的时候跑到房子里头住下来,我们出门坐车,我们端起一个器皿,我们书写我们的文字,我们今天看一下表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我们的衣、食、住、行这一切,当你具有一种历史感,知道这些,了解这些历史知识的时候,就会一下子回到五千年前,想起以轩辕黄帝为首的祖先多么地不容易,所以我们怀念先人。
我们五千年以后,仍然在享用他们的创造发明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你不应该感谢他吗?你不应该有一种感激的心情吗?你不应该觉得感恩吗?黄帝功在万世!就是刘二举这么一说,所有的老百姓就把钱给他了。因为这已经不是帝王的事,这是我们每一个享用轩辕黄帝文化创造,享用一个社会组织种种便利的有血性之人都不应忘记的。
祭祀黄帝,帝王为什么要祭祀轩辕黄帝?因为要说明治统是道统的延续。普通老百姓为什么祭祀黄帝?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享用黄帝创造发明带给我们种种生活的便利。还有一条我们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都是文人,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为什么要祭祀黄帝?这个问题刘二举没有回答。西汉汉武帝时候,淮南王刘安组织当时社会上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写了一本书,叫做《淮南子》。在这本书里头,这群当时社会最高级的知识分子共同描绘出轩辕黄帝时代的景象。因为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也来看一看在《淮南子》里,当时知识分子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淮南子》说: “昔者黄帝治天下……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 岁时孰而不凶, 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忧,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市不豫贾,城郭不关, 邑无盗贼。”
李学勤先生说,在农业里面最重要的是制定一个准确的历法,这对农业生产来说太至关重要了。同学们,社会出现等级制度、出现阶级是文明的一大进步。黄帝的时候知道维护弱者的生存权,维护少数人的权利。黄帝的时候已经做到这一点,这也就是《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最基本的权利——生命权,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追求的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寿命。一个农业社会,过去种庄稼,以一年为一个循环,因此半年是一个周期。刚才王立群教授讲汉武帝的时候战争连续不断,在轩辕黄帝的时候绝对不可以这样。在轩辕黄帝的时候,每次出去打仗最长六个月,六个月后一定回来。因为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这又是一个基本的政治保证,如果百官都死了都不争了,怎么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比较重要的是上级和下级、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一定不要有特殊政策的地方,谁也不能享受特权,要互相理解,做到公平。然后,所有法律法规都是摆在台面上的,大家都能够互相监督,没有潜规则。如果说古代人对和谐社会有一个完整全面的描述,那么《淮南子·黄帝治天下》就是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全面描述,我们古代知识分子费心良苦,描述出这么一个美好的图景干什么?就是敦促当政者把自己工作做好,让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社会,这就是知识分子要祭祀黄帝的原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