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了岩画文化中国历史将不完整
龚田夫
谢谢大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很荣幸地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与岩画有关的一些问题,李学勤老师讲话里提到的对中国岩画付出很大贡献的陈兆复先生,就是我们研究中心的前主任,我们都是他的学生,在岩画研究这方面我们受到了他很多的教诲,其实今天我讲的很多内容都是过去陈先生的研究结果。我只是在这里把这些情况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什么是岩画?
一般来说,岩画是指人类徒手或者使用工具,比如使用木炭、兽骨炭、原始的笔刷、石器、金属器,通过在露天或洞穴内的岩石表面上画、凿或者磨,而制作出的各种平面图形。岩画的概念是外来的词汇,英语为Rock Art。原意是指岩石艺术,过去也曾经称其为“岩壁画”或“崖画”,近年来一般统称为“岩画”。
第二,岩画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岩画是一个普遍而又持久的文化现象。
首先说其普遍性。目前,除了南极洲之外,各大洲都发现有岩画。岩画的遗址遍布70多个国家的150个地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被记录的单幅的岩画已经达到了3500万幅,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因此估计现存的,包括没有被统计到的岩画总量应该在5000万幅左右。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99%都是岩画。
其次说其持久性。调查发现,从几万年前欧洲的克罗门侬人直到现在非洲、大洋洲仍在制作岩画的原始部落,人类制作岩画的时间前后持续了几万年之久。
第三,人类为什么要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制作岩画?
在文字产生之前,为了记录、表达、传递思想信息尤其较为复杂的思想信息,在地球上纵横数万公里,上下数万年,古人类出于相同的动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岩石作为载体,从而制作了大量的岩画图形,用以记录、传递信息。这些图形起到了日后文字的作用。
可以设想,在远古时代人们凭借着简单的工具,简单的物质手段来改造自然界是非常难的,为了取得物质利益、为了生存,古人类不得不企图用精神力量来改变世界,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从数万年前开始,古人类就相信了世间有某些超自然的力量,如果能够和超自然的力量沟通,就可以借助这些超自然力量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物质利益。于是追求跟这些超自然精神力量相沟通的原始宗教、原始巫术就应运而生了。今天我们看到包括岩画在内的原始艺术作品,估计很可能都与原始巫术、原始宗教有关。可以认为,包括岩画在内的原始艺术作品应该都是原始巫术、原始宗教的道具。古人类为了制作这些道具而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如果你到过类似具茨山这样大型的岩画遗址,你就会感觉古人类在制作这样岩画的时候,那种物质付出是难以想象的。完全堪比今天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三峡水利枢纽这样的工程。所以具茨山岩画可以说是古人类的“三峡工程”。 对于古人类来说,这些岩画图形就是族群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可靠的保证,他们认为岩画可以给他们带来期盼的物质回报。这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欣赏的艺术、消遣的艺术在创作出发点上完全不同。这些原始艺术、这些岩画是活命的艺术、活命的文化。所以古人类才可能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物质投入。考古发掘证明,古人类在哪里生存,就会把岩画刻在哪里。这也是今天全世界到处都有岩画的原因。
第四,岩画反映了人类的哪些历史文化?
从表面上看来,岩画似乎只是以岩石为载体的画或者是一些符号,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的岩画,其历史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造型艺术的范畴。正因为古人类出于传递和记录信息的动机创造了岩画,我们今天可以从岩画中寻找出制造者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生态环境,图腾崇拜,原始巫术和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因此岩画被称作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岩画是人类的思想、艺术、宗教、文字和自然科学史的第一章,岩画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岩画基本上不属于我们现代人类所欣赏的审美艺术范畴。尽管中国的或者外国的许多岩画在形式上可以给现代人类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启迪,但是研究岩画主要意义还是了解其形式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岩画并不是画。
研究表明,对于各个民族来说,岩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同彩陶、玉器等文化形式一样,构成了一种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时代。如果以中国为例,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国曾经历了一个与原始彩陶、玉器基本平行的岩画时代,只是结束的时间比彩陶玉器晚一些。所以岩画应该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岩画是各个古老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内容,或者说,几乎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岩画文化时代。岩画是远古时代在全世界流行的,而且基本上是较为通用的一种语言形式,所以在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岩画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缺少了岩画文化的中国历史,就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在西方发达国家,岩画的发现和研究一直受到国家相关的行政部门、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纪念碑和遗址委员会,专门为此设立了国际岩画委员会,用以协调国际岩画的发现和研究。此后,国际岩画学者又组建了国际岩画协会。国际岩画委员会曾在我国召开过两次年会,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国际岩画委员会的委员和国际岩画协会的会员。刚才李先生曾提到在80年代,陈先生给国际岩画委员会的负责人阿纳蒂写了一封“愤怒的信”,阿纳蒂看了这封信反而非常高兴,因为他了解到中国竟然也有这样丰富的岩画资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老一辈学者的努力,中国岩画文化开始被世界了解和关注,也确立了中国是一个岩画资源大国的地位。
多年来在西方发达的国家中,在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里面,有关原始社会的章节必然会讲到岩画,在有关介绍艺术史类的文章和历史书籍中,往往也是从介绍岩画开始。一些重要的岩画遗址、一些有代表性的岩画早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常识。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相关机构对岩画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第五,关于中国岩画的相关情况。
根据岩画遗址的地理位置,中国岩画可以分成三个分布区。
一是北方分布区,从黑龙江沿内蒙古到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一直到西藏。有人质问为什么把西藏也归到北方地区,因为这些岩画明显带有北方地区的风格。二是西南分布区,从四川、云南、贵州到广西。三是东南沿海分布区,从江苏到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的南部。
过去被发现的中国岩画一般都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原地区只有在山西的南部发现过岩画。现在河南发现了大量的岩画遗存,证明了中原农业区也发生过大规模的岩画文化。而后,在山东一些地区也发现了岩画。这在国内外都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岩画的国家,相关文献涉及到先秦的《韩非子》,西汉的《史记》,北魏的《水经注》,宋代的《太平御览》、《续博物志》等等。一直到清代都有人记述过岩画,《水经注》记载的岩画在内蒙古、宁夏交界的地方已经被重新发现了。既然中国发现了丰富的岩画资源,接下去的问题就是要弄清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出于什么动机创作了这些岩画。岩画研究也无非要回答这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欧洲的洞窟岩画比较多,一般是用有机物加颜料画成的,有机物可能是动物血、植物胶等等,这样就可以用碳14较为精确地检测年代。所以欧洲的洞窟岩画一般都有准确的断代依据,但是在中国,岩画却基本以露天石刻的方式存在,与有机物无关,断代非常困难。到目前恐怕还难以找到公认的科学断代方法,所以断代问题是中国岩画研究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这个无法绕开的难题长期困扰着中国的岩画研究。
但是根据中国已知的考古文化,我们仍然可以大体上确定中国岩画产生的年代框架。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恰当。迄今为止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在文化形态上大部分属工具文化。即使到了旧石器晚期,文化形态比较高的出土文物也极为稀少,到现在为止,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还没有发现过像欧洲那样精美的的洞窟岩画或雕塑。据我所知,接近或属于原始艺术范围的旧石器文物,前后只发现了刻有纹饰的4块骨头。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古人类自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结束之后,便逐渐开始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而为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原始文化几乎都是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文化。所以可否应该认定早期的中国岩画大多数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晚期的岩画可以根据相关的历史文献、岩画画面等线索,大致可以判断其产生于元代,也就是几百年以前,有的甚至出自近代或当代人之手。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外国的学者不太了解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他们套用了研究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研究的思维模式,将中国某些新石器时代岩画解读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国内的一些媒体也曾对此进行过报导。但是我们认为起码到目前为止,这种观点还是缺乏科学依据。举个母神像的例子,母神像在欧洲出现于数万年前,类似的母神像在中国出现只有数千年,欧洲的母神像发生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的母神像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同样的观念,却有几万年的时间差距。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存在,目前还难以确认。一般认为,即使有这类岩画,估计也不会是动物岩画,而应该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图形,如凹穴图形。
如果上面的说法能得到认可,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逻辑来看,可以把中国岩画分为两个大的文化类型。早期的中国岩画基本上属于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文化类型。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根本的问题上往往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误解,认为中国北方发现的岩画是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所为。因为这些岩画遗址都在今天的游牧文化区。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变迁。几千年以前中国的生态和今天完全不同,那个时候的温度和湿度都比现在高。在中国的北方,自辽宁经内蒙到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一带,曾经存在过地域广大并持续数千年的原始农业文化地区,这是被可信的考古发掘所证明的历史。
比如在中华第一玉龙出土的地区,今天基本上都是沙漠荒原。但是在几千年以前,情况就完全不同,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区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农业工具,而且这些石器工具做得非常的精致,用途比较专一。许多工具和今天农业工具形状几乎相同,只不过现在的工具是铁制的,那时候的工具是石制的。
前几年在赤峰附近的三座店修水库,抢救性地发掘了附近山上的一个原始村落遗址,遗址内一共60余座石圈房,周围还有围墙,村子可以住上几百人。在清理这个村子的时候,发现了两个带有岩画的石头,一幅岩画很像具茨山的岩画,由一些圆穴组成,不同的是这幅岩画与天呈垂直状态。此外还发现了一个类人面像岩画。根据正式考古报告所说,这个原始村落已经有4000余年了。而这个岩画的产生年代应该与这个村子是同期或者更早。这使中国北方石刻岩画第一次有了比较科学的断代依据。
这个发现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是证明了原始农业族群的确制作过岩画,其次从类型学来看,这个岩画应属于农业文化岩画中比较晚期的,图案化的,刻痕较细的类型。这个发现应该是中国岩画研究领域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在几千年以前,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也曾产生过大面积的原始农业文化,在这些流域之中福建、江苏、云南、广西、山西,以及最近在河南、山东都发现了反映原始农业文化的岩画。由于这些地区没有像北方地区那样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游牧文化,所以认定这些地区所发现的岩画属于原始农业文化类型没有什么争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可以确认中国早期的岩画绝大部分是原始农耕族群所为,发生时间可以从中国原始农业的考古发掘上得到印证,应该是在距今7000年之际到4000年之际。在具茨山岩画发现之前,一般公认中国最早的岩画是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应该有6000余年了。这些岩画反映了原始农业族群的生产、生活、图腾、宗教。岩画制作应该属于族群的集体行为。制作岩画是当时族群中的一件大事,可能有巫师或首领之类的专门人员负责制作岩画。这类岩画均为磨刻,制作精细、工整。从风格发展的规律上来看,早期是较为简单的图腾符号,中期是组合的图腾符号,较为复杂。晚期是图案化的图腾符号,回归简单。
原始农业族群制作的岩画反映了中国岩画的第一个繁荣期。以后由于气候的影响,在中国北方一些原来从事原始农业的族群有些消失了,有些迁徙了,有些从半耕、半牧逐渐转变为放牧或者游牧的民族。这种变化,为内蒙著名的朱开沟文化所证实。当然也有一些游牧民族是从中亚、外蒙等地迁到中国境内的,这些不同来历的游牧民族曾经长期的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构成了东起辽宁、西至新疆、西藏幅员广大的游牧区,在这个游牧区内,各个民族在不同时代制作了大量风格不同的岩画。反映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的各种信息。如放牧、射猎、棚帐等。因此,从内容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岩画属于游牧文化。这些岩画最早可能出现在距今3000年之际,也就是当时中原农耕族群所说的东胡、北狄存在的时期,然后是月氏、匈奴,再后有五胡,隋唐时有突厥,宋代时有辽、金、西夏,而后是元代的蒙古。这些岩画广泛地分布在今天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西藏这些地区的沙漠、草原、戈壁、荒山上。
这些游牧民族所制作的岩画代表了中国岩画的第二个繁荣期。两个不同的文化类型,前后两次繁荣期。这就是中国岩画的文化框架和时间框架,或者叫空间和时间的范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中国岩画并不像欧洲岩画那样,基本上属于原始艺术。中国有相当多的反映游牧文化的岩画并不是原始思维的产物。这些岩画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制作岩画也从族群的集体行为变成了个人行为。这个时期的岩画制作粗糙、图形随意。相比之下没有什么文化价值。第一繁荣期的岩画属于原始艺术、原始文化范畴。第二个繁荣期中较早的岩画属于原始文化范畴,较晚的大部分不属于原始文化范畴。较晚的、后期的游牧岩画也标志着中国岩画文化的衰落。
相对欧洲来说,中国岩画不仅产生年代较晚,第一繁荣期的中国岩画在文化和形式上还带有明显的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和欧洲那种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的反映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写实的岩画截然不同。
东方的文化特点表现在中国岩画上往往是用象征、比喻的方式表达某些思想内容。中国的岩画往往用一些象征性的符号,或者组合的符号来比喻某些思想事物。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带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个时期的岩画完全都是用非常费力的研磨的方法制作的,磨得非常光滑、非常深。中国早期岩画这种象征性的、符号化的、装饰风格的文化特征,和中国的彩陶、玉器在文化特征上很相近。
由于原始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第二繁荣期的岩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明显地区别于第一繁荣期的岩画。这个时期的岩画内容以动物为主,除了少数猛兽以外,多数为野生草食动物或者家畜,比如野羊、野牛、野鹿或者是马、牛、羊等饲养的家畜。第二繁荣期早期的岩画也是用敲凿加研磨的手段制作的,图形较大,有明显美感。晚期的则是用凿刻的手段制作的,图形较小。除了表现动物之外,还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个时期岩画脱离了原始思维,从族群原始图腾、宗教行为变成个人的一些感情消遣,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岩画文化从原始艺术逐渐变成了民间艺术。这个时候岩画在形式上都非常随意,制作简单、粗糙,有的完全就像儿童的涂鸦之作。从全球各地发现的原始艺术来看,越是位于东方的原始艺术越带有二维的装饰风格。
第六,中国岩画的研究。
由于断代的问题难于解决,面对中国大多数的石刻岩画,用考古学的规范研究起来困难重重,相对于其他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比如对彩陶、玉器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滞后。
从发现仰韶的彩陶到现在90多年了,很多发掘、研究都是国家统筹的。由国家考古文物行政部门统筹的这种大规模的、长时期的系统研究对中国岩画是非常必要的,面对中国丰富的岩画资源,面对岩画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上的重要意义,目前这种研究滞后的局面是令人惋惜的。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根据中国岩画历史文化的特点,综合相关学科,寻找一套适应中国岩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有关中国岩画历史文化的框架。
首先是否可以根据考古学、人类文化学、历史学这些相关的依据,看看哪些岩画是反映早期文化的,哪些是反映游牧文化的。
现在一般认为圆穴和类人面像的岩画是代表早期农业文化的岩画。类人面像实际上是一些看起来类似人面,实际上是图腾符号或者是一些符号的组合图形,这种符号化的岩画应该是中国岩画第一繁荣期最具代表的形式。这些岩画很可能是接触型巫术的产物。
中国岩画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很有意思,例如江苏连云港岩画的部分图形明显地和内蒙古东部岩画的部分图形完全一样。而宁夏的某些图形又和阴山的某些图形完全一样。这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现在还很难说。如果是一种传播的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到底是从连云港传播到内蒙古东部,还是从内蒙古东部传播到连云港,现在有待研究。其实在福建也出现了类似这样的岩画,包括台湾南部也有。所以应该把中国岩画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于广西花山、云南沧源这些画上去的岩画,因为其中带有有机物,所以断代比较容易,相当于北方石刻岩画研究难度相对小一点,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花山岩画目前是我国唯一排在申遗备选项目里的岩画遗址。
反映游牧文化的岩画由于相对容易辨认,这些岩画虽带有装饰风格,但一般都是较为写实的,这些图形表现了动物、射猎、放牧、车辆、棚帐等等与游牧生活有关的内容。对游牧文化类型岩画的研究,目前西北大学的王建新教授做得较好,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他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探索出一套把岩画和居址、墓葬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
为中国岩画研究做必要的系统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搞文物普查,各地的文物部门一般仅仅对岩画做一个记录、做一个调查,这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像内蒙古乌海的召韶沟、宁夏的贺兰口,这些岩画遗址区都有疑似的大型祭坛,但是目前都没有挖掘。据我了解只有江苏连云港在岩画遗址周围做了发掘。
目前国内对岩画的学科定位也比较尴尬,你要搞岩画研究,要申报一个基金项目,如果把岩画作为一级学科考古学,二级学科就没地方挂,挂到哪门上都挂不上去,挂到艺术学更挂不上去,所以岩画应该在二级学科上有它的位置。
第七,关于岩画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在有岩画遗址的省区里,对岩画遗址、岩画资源保护和开发保护比较好的,目前公认是宁夏。宁夏岩画遗址集中在贺兰山东麓沿黄河一线,南北长200多公里。近十余年来结合贺兰山生态保护和岩画保护,自治区成立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并委托银川市成立了贺兰山岩画管理处,这两个管理处是正处级单位,有几十人。为了保护贺兰山生态环境,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斥巨资迁走了许多在保护区里的村子,重点的地区还建立了大范围的禁牧的围栏。未经批准,任何人员、车辆都不能进入保护区。近年来贺兰山的生态明显好转,植被也快速恢复,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群也明显地增多。保护生态的同时也保护了岩画。在此之前,许多珍贵的岩画都毁于当地村民开山炸石,把历经了几千年留下来的岩画都炸掉了。宁夏有一个近两米的牛图形岩画,侥幸地被保存下来了。我到那里考察时,那块有牛图形岩画的山石之后,仅几米处都已被炸掉。
宁夏岩画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知名度。宁夏岩画大概发现于1969年,到现在差不多也将近40年了。国际岩画委员会曾经在银川开过两届年会,现在每年也经常有一些国内外的岩画学者到宁夏来做调查。为了开发岩画资源,银川市结合旅游修通了通向岩画最为集中的遗址贺兰口的一条专线公路,几十公里长的沿山公路连通了几个旅游景点,去年又建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的银川世界岩画博物馆。如今旅游者要去宁夏肯定要去银川,去银川就必定看岩画,所以岩画已经成为宁夏和银川市主要的文化品牌。
第八,关于具茨山岩画。
具茨山岩画重要意义在于这是在中原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岩画遗址群,具茨山岩画最近已经闻名全国了,具茨山岩画为河南又添加了一个文化的亮点。这是处在风水宝地的新郑市人民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又一件新的国宝。为此我对新郑市人民政府,对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对不辞辛苦参与具茨山岩画调查的专家学者,对积极介绍具茨山岩画的新闻媒体表示敬意。
我在具茨山看岩画的时间相当短,事后也看了一些资料,总的来说目前对具茨山岩画了解得还相当有限,所以在这儿只能提一些问题,或者提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可否认为具茨山岩画不是单一文化时期的产物,其制作时间可能延续了数千年。因此具茨山岩画也应该不是单一族群所制作。
二、将岩画集中刻在某个山上,这种现象在国内并不少见。可否认为在具茨山岩画制作者的思维中,也许具茨山应该是能与天沟通的圣山。具茨山岩画共同的文化特点是图形基本与天平行,国内其他遗址的岩画画面基本与天垂直。可否认为与天平行的画是给天看的,与天垂直的画是给人看的,因此具茨山岩画制作的内容是对天的对话。
三、岩画的图形和制作方法。我们将其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不规则的凹穴、沟槽,中期的为连排的点状穴,晚期为各种方格,包括疑似古文字的图形。对具茨山岩画精确断代肯定是一个大难题,但是这并不妨碍对具茨山岩画进行分类和相对分期。在具茨山上,大到一个遗址,小到一块岩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岩画刻在一起的现象比比皆是。
四、在岩画遗址附近还有祭坛、巨石崇拜、石构图形等遗址。应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做综合性的研究。
最后我衷心希望以具茨山岩画发现为契机,河南省新郑市、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各位领导、河南省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早日破解具茨山岩画之谜,为中国远古文化添加上新的色彩。为黄帝之乡,黄帝文化增添新的更辉煌的业绩。
因为具茨山岩画不是一个时期制作的,那么在发生时间上应该和黄帝文化有重合的阶段,所以研究具茨山岩画和黄帝文化之间的联系,研究具茨山岩画和黄帝族群之间的联系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为自黄帝以来5000年的古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