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帝论坛 -> 文字资料

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二)

发布日期:2023-02-22     点击量:
分享到:

具茨山岩画发现的意义与黄帝文化带来的启

李学勤

很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使我能够到这里向大家学习、请教。正如大家知道的,我们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现在是第三届了,过去的两届已经博得了盛大的荣誉,已经成为海内外众所共知的盛大典礼,我想在这方面,我们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将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

这个全新的面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大家都已经知道的具茨山岩画的发现,这个发现意义非常重大。我个人对这方面体验不深,特别是我自己还没有机会到具茨山考察,但我希望很快就能亲至实地。根据我个人的所知所能,想对这次发现的重要意义,以及黄帝文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两个问题,及我的一些想法向各位请教。不妥的或者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和确认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因为它对下面三个问题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第一个问题是此次发现关系到中国远古文明的萌芽、起源的探索,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我们的文明是怎么从远古的、没有文明的原始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这个发现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看法。 

第二个问题是此次发现为处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里特殊地位的中原地区带来了新的发现。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个地区在中国文明的起源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居于怎样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将给我们带来新的线索。

第三个问题是位居中原地区中心的新郑,对这个地区的历史考古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看法。我们过去想象不到的这样一个发现,对于我们这个地区、对于整个中原地区又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此次发现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光明和线索。

岩画在考古发现里面很重要,属于过去没有得到我们充分注意的门类。岩画在中国分布非常普遍,数量相当繁多,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注意。尽管在古书里面很早就有了记载,而且是相当早。在早些时候,我谈到清朝著名学者阮元编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这本书主要是讲青铜器铭文,但书里面有一个内容叫红崖石刻,红崖石刻就是岩画,它现在还存在,在贵州省的安顺县。当时中国学者虽然看到了令人惊奇的岩画,可是并不能认识岩画的性质,认为这是商王武丁伐鬼方的记功碑。它不但是史前时期的岩画,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岩画,可是当时没有得到大家充分注意。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中国的岩画不受重视,甚至在世界上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岩画。

在八十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研究委员会中有一位专家在外国的刊物上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全世界岩画的分布。他还画了一张图——什么地方发现岩画,就在地图上加了一个点。其中在亚洲部分,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周围都有很多的岩画,北面的苏联、蒙古等地,南面的印度、巴基斯坦等环绕中国的地方,点非常密集,可中国在这张地图上是空白的。这个事件引起了中国学者的不满,有一位著名的岩画专家陈兆复先生当时给联合国这个委员会写了一封信,表示我们中国不但有岩画,并且已经发现了数百处岩画遗址。陈兆复先生的这封信得到了国际学者的重视,后来陈先生同他们合作,不但考察了世界各地的岩画遗迹,也陪同外国的专家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岩画。陈先生在岩画研究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写的几本书,在八十到九十年代出版,有《中国岩画发现史》、《外国岩画发现史》等。在《中国岩画发现史》中有联合国岩画著名专家写的序,里面还特意提到过去外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岩画,直至陈兆复提出抗议后,才知道中国确实有非常丰富而且非常重要的岩画。 

我们看陈兆复先生写的《中国岩画发现史》的目录,当时陈先生把中国的岩画分成了六个地区:第一是东北、内蒙古地区;第二宁夏、甘肃、青海地区;第三新疆地区;第四西藏地区;第五西南地区;第六东南沿海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其中就是没有中原,特别是河南。这说明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大家都认为中原没有岩画,岩画都是在周围少数民族地区产生的。后来我通过一些报道,到个别地区亲自看过一点,但是从来没有想到在中原最核心的地区——新郑具茨山地区,有如此密集、古老、内容丰富的岩画,完全出乎想象。

中国过去发现的上千处岩画,都不能和具茨山岩画的发现相比拟,它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是在中原最核心地区发现了这样的岩画,引起学术界特别的注意。不是说过去我们发现1000种,这不过是1001种,这个地区像这样密集的岩画过去没有过,因此这个发现是重大的发现。

考古学上的一次发现,能改变我们对一段历史或者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这才是真正地重大发现。具茨山岩画的发现确实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而且今后的研究还会继续改变这种认识。

具茨山岩画不仅在具茨山范围内而且延伸到新郑以外,整个相连的群山之中都有这样丰富的岩画,证明了我们过去太低估我们的祖先、先人的智慧和能力了。过去我们总以为几千年以前,甚至上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跟猴子也差不多,茹毛饮血,浑浑噩噩。其实不是这样,我们人类的文明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非常有能力的,我们不能低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能力。具茨山岩画据称可早到距今八千年,那时我们的先人已经脱离自然界和动物界,逐渐地走向文明,即使那时文明的萌芽离真正文明的门槛还很远,可是这个进步已经开始、已经起步。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人类逐步摆脱自然界、动物那种状态,而且与之相对立,利用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种岩画就有它的特别意义。

岩画不只中国有,它是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智慧、能力包括艺术感的具体表现,这些是动物所没有的。动物不能够反省,不能够做艺术创造。人类有这样的能力,而且能够把它表达出来。在当时的条件下创造出种种岩画,从全世界的考古发现来说,可以上溯到上万年以前。

在美术史上能看到在法国、西班牙地区一些洞穴里面画的牦牛、用箭射很大的动物等等岩画。洞穴是完全黑暗的,在没有光的情况之下,用矿物画成今天看起来很有美术价值的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类似的岩画,我们中国将来也有可能发现。就拿具茨山来说,做成的点阵、做成的棋盘格那样的图案,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下围棋、下象棋的?利用当时的木器、石器是怎么做的?这是我们想象不到、了不起的智慧。我常常说,不能够低估我们的先人,而且我们今天个体的能力可能还不如先人。 

请允许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比喻。过去我在英国的时候,常常有机会渡过英吉利海峡,那时候没有像现在“欧洲之星”这样的车。过海的时候我一定要买张报纸,报纸上刊登着当天的海峡风浪情况。如果浪大,大家害怕,就不过了。船是英国人发明的气垫船,非常大,甚至还有咖啡馆,就是这样子一个现代化的设备,我们这些现代人坐在里面,只要有点风浪就不敢上甲板,就觉得上去受不了。可是三四千年以前,当时的人类就用一个独木舟渡过这个海峡。这个海峡在地质上没有改变,因此,三千年以前的人类敢渡过这个海峡,可我们就没有这个勇气。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伟大的岩画创造,应该对我们的祖先有一种尊敬。黄帝就是我们祖先的象征,我们对他应该有一种尊敬之感。当时在物质条件远远不如今天的情况下,黄帝那时候哪有这么大的会场?哪有这样的照明?他要发号施令的话恐怕只有在旷野了。但是,他能够做到的事我们做不到。所以对祖先的智慧、能力和他的艺术感不可低估,这一点我觉得是特别要说的。

岩画跟文明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大有关系。为什么大有关系?我们说什么是文明?怎么样才叫做文明?我想大家都知道,文明和文化,这两个词虽然都是中国古代就有的词,可是实际上它是翻译现代的名词,这两个词在英文里完全不一样。人类只要能够有所作为,能够使用工具,有一些人造东西的时候,就是有一种文化。比如北京人、元谋人他们都会制造一些工具,甚至北京人还能用火,这是有文化,但不是文明。

什么叫文明?特别在考古学上,我们判断一种文物遗迹是否属于文明?属于怎么样的文明?当时的社会是不是有文明?现在流行的有四大判断标准、四个因素:

第一是要有城市。从国际上流行标准来说,城市应该能够容纳5000人居住,出现这样的城市就是文明。第二是文字,有文字就是文明,没有文字只能说是原始、野蛮的状态。第三个是大型的礼仪性的建筑,就是这个建筑物是礼仪性的,而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在埃及,看到金字塔就知道一定是文明。为什么?它不过就是当时埃及法老的一个坟墓,一个人才有多大?在地下保存好一个单人床大的墓就够了,为什么做那么大的金字塔?那是礼仪性的,代表了社会阶层的存在,动用了上万的人力,用多长的时间才建成这个金字塔,所以这是文明的社会。我们到安阳,看到安阳的1001号大墓有四个大的墓道,中间墓室有八个方向,都有守卫的殉葬人。要埋葬一个人为什么这样?因为那是商朝的王。复杂的礼仪性建筑也是一个标志。这三条标志是国际考古学上古文明的标准。

这三个标准在七十年代的时候逐渐流传到中国来。中国的考古学家,也有日本的考古学家,认为这三条标准不够,又加了一条要有金属工具,现在一般的考古学家都使用这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从哪儿来?前面的三个标准在国际上流行那是在六十年代,当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开过一个讨论古代两河流域的会,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的论文就提出了这三条标准。后来有一位英国剑桥大学的丹尼尔,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这本书学术性很强,也很通俗,写得很好,在英语世界里面可以说是所有学考古学、古代历史的人必读的,只是我们中国还没有翻译过来。他认为三条标准不一定必须有三条,有两条就够文明的标准。我说,这三个标准、四个标准的提法,主要是从国外的考古学实践中得来的,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中国有这么大的国土、这么久远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远古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传下来的国家。那么,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难道不能有我们自己的标准吗?这个还需要学术界更多地探讨。

[1] [2] 下一页

Sias.edu.cn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