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国学
傅佩荣
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教授。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专攻宗教哲学。学术专长包括儒家、形而上学、先秦哲学、宗教哲学。
主要著作有《哲学与人生》、《国学的天空》、《心灵导师》、《论语解读》、《庄子解读》等80余部。出版有《傅佩荣国学精品集》(共10册)、《傅佩荣心灵关怀作品集》(共9册)。获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其中《成功人生》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
记得在30年前,我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的时候,同寝室曾经有一位日本同学。平常大家各忙各的,周末的时候美国同学到处去玩,亚洲同学没地方去,只好在一起聊天。说实在,我很喜欢和日本人聊天,因为我的英文遇强则弱,遇弱则强。聊天使我觉得自己的英文还不错,自然聊得很开心。有一天,我们聊到了孔子,这个日本人突然变得很兴奋。我就觉得奇怪,我们讲孔子,你日本人兴奋什么?他说我认识孔子。我说你怎么认识孔子?他接着讲一句日文,我听不懂。我说,我们英文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讲起日文呢?他说我在念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讲日文。接着他拿出一张纸,写下了我们的文言文,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问他怎么会我们《论语》的东西?他说我们日本人在中学时代都要背《论语》。我第一次听外国人这么得意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时候要念《论语》。我们小学学习的时候总认为《论语》是教条、八股,孔子讲的都对,你不能怀疑。现在发现外国人从内心崇拜我们的孔子,到底是我们搞错了?还是他们上当受骗了?或者是我们忘记了自己最好的东西?当时我下定决心要好好研究,要不然隔几十年之后,中国还要向日本人学儒家,那就成了笑话。
我发现自己的传统要珍惜,因此后来念《论语》的时候特别用心。有一天我读到《论语》的一句话,孔子在鲁国做官期间,有一天家里马厩失火烧了,家里人跑来告诉他,他听到后只问了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他并没有问马有没有损失。看了这段文字我感到非常震撼:古代封建社会的阶级是非常严谨的,马厩失火了谁会受伤?只有马夫、佣人而已,他们在古代没有人权,不受尊重。但是在孔子看来一视同仁。马虽然贵重,但是人更值得尊重。过去古代社会衡量你有多少财产,往往要看你有多少匹马。不过,孔子重视人,不是说人生下来就可贵,而是因为人有丰富的潜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士、君子、圣人。人生命中无限的可能性可以由此开发出来。
看到《论语》的这段话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在古代社会竟然有这样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如果今天说人人平等,那并不稀奇。可是孔子出生在2500多年前,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有这样一种非常深刻的洞见,看到人性内在具有丰富的潜能,每一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就自己的生命,而他本身就是一个例子。孔子的生平从表面看起来有很多地方比一般人更为不幸:3岁父亲过世,17岁母亲过世,他结婚成家后,为养家糊口做过小公务员,管过仓库,做过会计,并做得很好;管过牛羊,牛羊在那一年之内也长得很好。对于孔子来说年轻没关系,只要做事认真负责就可以把事做好。他的特点在于好学不倦,我后来崇拜孔子也是因为孔子学不厌、教不倦。
我教书教了30年感到很惭愧:学就厌,教就倦。但是孔子为什么学不厌,教不倦?当我们看到别人能做到,而我们做不到时,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同样都是人,他怎么那么特别?这是因为他是有智慧的人,他的人生是一路奋斗过来的。51岁做官,开始时担任县长,一年之内就成为模范县,接着升任小司空负责建设,然后出任司寇负责治安,因为表现杰出还当过代理宰相。但他做得太好之后,齐国人就想办法让鲁君不要重视孔子,鲁君上当了,孔子在56岁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很多人说55岁就可以退休了,孔子如果当时退休,就没有后面的生平遭遇。一个人的生命只有经过检验才能知道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孔子经过十几年周游列国,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犬,孔子自己也承认了,我就是丧家狗,那是他的幽默。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谁比孔子的心灵更丰富?几乎找不到。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家乡,谁认为这个世界是自己的家,那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坟墓。人的生命可贵之处不在于身体健康和外在成就,而在于心灵不断往上提升。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黄帝?因为他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知道他有完美的表现。我们推崇黄帝,并不只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更是因为圣贤值得我们效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是孔子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孔子有次同颜渊和子路两个学生谈志向。子路说完后颜渊说,颜渊的志向了不起。孔子说他的学生里面只有颜渊好学,颜渊是德行和好学都排第一的人。为什么孔子喜欢颜渊?有人说孔子的妈妈也姓颜,当然不是如此。“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推给别人劳苦的事情,这是颜渊的志向。子路的志向只是帮助朋友,重视朋友超过财物,这还不算高,哪一个人不是对朋友好?因为朋友会回报的。但颜渊希望把自我化解,这样的人就没有私心,确实就比子路要高。这两大弟子讲完之后本来可以下课,可是子路很勇敢,说他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立刻回答。孔子回答学生问题从来不要等一等,回去查书、查资料,他可以随时回答。孔子立刻说他的志向是什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古今中外人类最高的理想就是这12个字。“老者安之”,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朋友信之”,让朋友们都互相信赖;“少者怀之”,让少年、儿童都得到照顾。但问题来了,这种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在孔子的时代没有做到,后人也没有能做到。连尧舜也没有做到,“修养自己以安顿百姓”连“尧”、“舜”都做不到。孔子为什么把没有人做到的理想当作志向?这是来自他对人性的看法。
现在全面推展国学,很多媒体、电视剧都会介绍一些材料。2008年年底时我在北京,晚上打开电视看到连续剧《东方朔》,拍得很好,剧情很生动。但是结束的时候,出现一个大问题:东方朔装死回到山东老家,他的朋友景逵大侠被害,景夫人就在家乡教小朋友读经典,读《三字经》。要知道《三字经》是宋朝末年所编的,汉武帝的时代就有人念《三字经》,这不是笑话嘛!这部《东方朔》编得很严谨,里面各种考据都可以看出来有专家的指导,但是唯有最后这个败笔没办法找借口。我们了解《三字经》前面6个字,“人之初,性本善”是宋朝学者的心得,以朱熹为代表。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才是孔子说的。读《论语》看一遍就会发现,孔子绝对不认为人性本善。他是哲学家,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孔子说过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的时候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按照人的三个阶段分三个毛病,孔子说得还算客气。有一些人不管在任何阶段,都同时具备这三个毛病。孟子时代有一个国君叫齐宣王,齐宣王对孟子坦白说,寡人有疾,三大毛病:寡人好色、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孟子对这位国家领导提建议的时候,绝对不会说他不对,孟子说你好色吗?没关系,让天下人都好色,你一个人好色,你可以后宫多少佳丽呢?你可以把它推广出去,让天下男女都幸福。齐宣王说,寡人好勇。孟子说勇分两种,大勇和小勇,小勇就是在路上有人瞪我一眼,我立马拔刀相向,大勇是像周武王一样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儒家基本的思想。
孔子绝不认为人性本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但是南宋的学者朱熹说孔子讲得不清楚,他还引用北宋程颐的话说孔子讲错了,他说人性本善,所以应该说性相同,孔子居然说性相近。念孔子的书、孔子的思想,要接受《论语》的原文还是宋朝的注解呢?我认同《论语》,所以我认为朱熹、程颐讲错了,没有人性本善这回事。从希腊开始,2600年的西方哲学家没有一个人说人性本善。是西方人太笨?还是西方人不用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没有一个人说人性本善。凡是正常思考的人不会讲人性本善,因为人性本善是一句不通的话,如果本善的话为什么还要学习、还要努力行善?孔子、孟子不会这么容易就被驳倒的。那么,孟子有没有说人性本善?孟子说“性善”两个字,但是没有说本善。相反的,他喜欢用比喻,他说人跟善的关系就像水向下流,火向上烧,野兽奔向旷野,把人性当作一个动态的力量,就是儒家思想的关键。动态作为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人可以真诚也可以不真诚,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我今天在这里扮演讲师的角色,你们在这里扮演学生的角色。可是不管扮演什么,我只要认真去做照样真诚,但是怕的是你扮演某种角色的时候有别的想法,比如利害的考虑,这时候你就是生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不再以人的身份互动。人一真诚就有力量。一个人做好事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出于别人的要求、社会的规范。我坐在车上,一个老太太上来,大家都看着我,我只好让座,因为大家眼睛瞪着我,我受不了,尤其有人认识我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我把座位让给老人家。第二种是我真诚,一个老太太上来,我内心的真诚使我不得不起来,这是出于自我要求。因为老太太坐着我站着比较适当。反之我年轻力壮,我坐着老太太站着,这种关系不适当,所以我要把位置让给她。只有这样主动去做的才能叫善。
我们讲儒家思想的时候,就像你开一家店,上面写着“童叟无欺”四个字。它有两个意思:一是以诚实为策略,做生意童叟无欺,可以常常久久,以后越来越好。所以童叟无欺是一个策略。第二种,我做生意贴四个字“童叟无欺”,因为我相信做人就该童叟无欺,不管以后利害如何,我都要坚持这个原则。第二种才是儒家的思想。因此真诚是第一步。儒家发展到孟子,到后来的中庸,都是以真诚为主。如果人不真诚,一辈子都在做秀,那生命是空的、虚的;如果他真诚的话,和任何人来往都会有真诚的力量。《中庸》最后就四个字:择善固执。儒家思想在今天的意义是我们学它可以改善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做人首先要孝顺。我说一下自己跟父母相处的经验。我记得以前我念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最喜欢教我们孝顺:听父母的话就是孝顺。我们回去问父母怎么做,每个父母说的话都差不多:好好念书,考前十名。然后我们对老师说,你让我们听父母的话,父母都让我们考前十名,那只有十个人能够孝顺,我们该怎么做?老师说我给你们看一本书:《二十四孝》。其中有一个故事同学们看着很可笑——卧冰求鲤。台湾这么热的地方,我们从小看到冰这个东西就想办法把它吃掉,你让卧冰求鲤,我怎么做?这样的故事让人感觉很好笑。我如果没有研究儒家思想,现在已经60岁还不知道怎么做才算孝顺。方法最重要,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没有方法就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我学儒家,懂得儒家的方法,我就把它用到自己的生活上。
与任何人相处,想到善的时候要考虑三点: 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一定要真诚对待别人,要真诚面对自己的角色。 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和人相处,别人的要求要理性沟通。 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这三点合起来就有路可走。我介绍一下我父母的情况,我父母是上海人,到台湾之后生了7个孩子,但妈妈身体不好,在50岁那年脊椎骨上长有肿瘤,做手术后失败,从此躺了30年。我从美国念完书回台湾时,母亲已经躺了10年了,所以我第一要问,感受是内心要真诚,我真心希望妈妈快乐。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我跟妈妈商量我怎么做她才会开心?我和她进行沟通。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在台湾做事赚钱后要给父母生活费,我也不例外。我说,以后每个月给你增加生活费,以为给妈妈钱多她就会开心。她说给我钱多没用,因为我现在瘫痪,不能吃太多的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钱。然后我想到《三字经》所说的“扬名声,显父母”。因为我在外面演讲,名声还不错,这样妈妈应该快乐吧?妈妈说别人又不知道我是你的妈妈。我说,那到底做什么事你会开心?她想想然后说,你让我快乐有一个办法,就是陪我打麻将。我就想,打麻将没有违背社会规范。家里聚会打麻将是娱乐,我很快就学会打麻将了。学会之后每到星期六就陪妈妈打麻将。她打麻将时比我们健康的人还有活力。任何事情你了解了就可以化解。父母把我生下来养大,现在我每周陪父母打麻将是天经地义。因此父母在世的时候,一打电话来,我就回家陪妈妈打麻将,从来不推辞。不过,人跟人相处没那么简单,当一个人的期许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不断地提高。我利用周末陪父母打牌打了半年多,我妈妈就说你为什么不每天陪我打麻将了?我说这样就不能做学问了。再亲密的关系也有说不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快乐要求别人来完全做到的。所以我跟妈妈说我做不到。这时候就需要沟通,我没有多想就说有两个理由:第一,我说我们做子女的陪父母一起打牌、娱乐,自己也很快乐,我有7个兄弟姐妹,这种快乐怎么可以我一人独占?第二个理由,我说我除了是你儿子以外,我还有另外6个角色要扮演,结了婚是做先生的,有小孩是做爸爸的,在学校是做老师的,然后是公民,还是朋友之一,也是兄弟姐妹之一,正好是7个角色,一个星期有7天,我正好有7个角色要扮演,所以我每周陪你一天不是很合适吗?讲完后,我自己听了都觉得无懈可击。这就是儒家给我的启发,让我找到人生的路。如果没有学儒家的话,我连人生基本的孝顺都做不到。从此和父母相处到父母过世都非常的圆满,然后我和我的学生、所有的人来往都一样,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的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这三方之间如果发生冲突一定要记得以真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