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后土,炎黄子孙生活的时空
房 宁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到河南、来到新郑、来到我们祖先轩辕黄帝的故里,而且特别高兴自己有回家的感觉,因为我应该说和河南也是有血缘的关系,我算是河南人的外孙子吧。今天在这里面向大家报告一个,多年来我自己的一个思考。也就是说对我们中华民族它的形成和它能够在我们这一片大地上,长时间的繁衍形成一个灿烂的文明,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古代文明繁衍至今,成为正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这样一个文明历史原因。
我的题目叫“皇天后土,炎黄子孙生活的时空。”
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从古代文明的起点上,一路走来,绵延数千年不绝的文明。世界上有四大文明,中国文明是其中的一个,其他三大文明都湮灭了,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起起伏伏,只有中华民族的子孙一脉相承,一直走到今天。
中华民族运用于中华的文明之中,同时又是中华的创造者、保存者,中华民族应该是多为炎黄子孙,四千多年的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今天在清明时节,在黄帝故里举办这样盛大的庆典,祭拜祖先、追思历史别有一番风味,所以欣逢圣典感到无比荣幸。
今天在这个庄严的日子里,我谈谈中华民族繁衍数千载,绵延不绝,忠诚伟大文明原因的一点思考。应该说这个命题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应该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学术界也有一波的讨论,但是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的前进,也伴随着我们的开放,伴随着中国人、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视野的不断扩展,应该说今天我们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认识更加的有条件了,也可以更好的来思考和认识这样一个问题了。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会想到,它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所以首先一个问题我想到的是“华夏空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民族,我们这样的一个文明能够数发扬光大,既没有被其他的文明所吞噬、所同化、所瓦解,也没有消解在其他的文明之中,而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自主的发展。
当然在这中间我们也融汇了其他的文明。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但是总体上我们保持了历史的连贯性、我们继承了我们祖先文明的基因。这是为什么?我觉得这首先应该从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儿生存繁衍,现在我们站在它之上的这片热土谈起。
谈到民族发展的空间,其实我们会首先考虑到这个概念在中国,据我所知并没有更多的人谈起,或者说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从法国的历史上看到的、受到的启发。
大家都知道“法兰西空间”所谓的“法兰西六角形”。法国我们都知道,现在在大举出动带领西方数国跨海、跨国轰炸利比亚,它是一个六角形的国家。
在历史上从九世纪斯特拉斯堡誓言以后,当时是欧洲的一个帝国法兰克王国,他的兄弟们分家了,有一支查理曼的后裔查理,他带领的这一支就来到了所谓的“六角形的法兰西空间”,最终在欧洲率先形成了民族国家。因为当时是斯特拉斯堡誓言,查理的军队是用古日尔曼语发誓,所以这是语言的开始,也是两个民族最终形成民族国家的开始。
但是我们知道留在原来的法兰克王国腹地,也就是后来德意志长期迷恋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幻想当中,他是比较晚形成的民族国家,所以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又不是一个帝国,而是法兰西在欧洲的大地上比较早的形成的民族国家。
这个和法兰西的空间所谓六角形是有密切关系的,也就是说它是在地理上比较相对的独立空间,它北面是北海,也就是英吉利海峡,西边是浩瀚的大西洋,南边是西班牙,再过来就是地中海,东边就是阿尔卑斯山以及其他的高原等等,这样隔出来一个所谓的法兰西空间。
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六角形空间里面,法兰西民族孕育生成。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回顾一下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看看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繁衍的大地,我们就不难发现养育我们的文明和民族的华夏空间。
昨天我从北京来,我特意是坐的动车D125,700多公里(路程),平坦的大平原一路过来,再往下一直可以到我母亲的家乡—信阳,还可以往南,1000多公里,一望无际的、富饶的、平坦的、广袤的大平原。
那么从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元明清,尽管我们中国的版图变化很大,收收放放,大大小小,但是总体上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就是大家生活在的大概方圆一千多公里的平原之上,河南是它的核心地带,我们称之为所谓的“中原”,所谓逐鹿中原的“中原”。
基本上,你看我们中国历史上从黄帝以来,基本上是在北边,北边是大兴安岭,蒙古高原,一直西伸到山西,西延伸到河西走廊,甚至更远,总的来讲就是到达帕米尔高原或者青藏高原,往南基本上就是青藏高原的前沿,然后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几个台阶,然后就是南海,然后就是东海。
那么是在这样一个富饶、婀娜多姿这样的一个大地上,再加上有两条大河,一个是黄河、一个是长江,孕育了千年民族的成长。
在北京的西边是太行山的余脉—燕山山脉。燕山山脉在京西插入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在高山和平原交界的地方有一处山林秀美的地方,这就是北京的八达处。那么在八达处的山腰上有一块镌刻着乾隆皇帝的石碑叫做“至此无山”,这句话出自乾隆皇帝的诗词“西山至此更无山,顾世以当结局处,南宁平原千余里,北仙凌乱必太肃”,就是当时乾隆皇帝站在八达处向南一望叫做“南宁平原千余里”。
当时我也经常去八达处爬山,我站在八达处的时候就遐想,如果天地晴朗,我们眼睛又足够的好,你看看我们向东望去可以看到蓬莱仙阁,往这边看可以看到新郑,看到西亚斯学院,还可以往南看,看到五圣观,看到太湖、西湖,看到西安的大雁塔,还可以看到很多。这就是我们的华夏空间,养育了我们千年来民族的成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华夏空间。这就是高山、大漠护卫着我们中华的文明,我觉得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华夏空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以中国历史上应该有很多的说法,叫做“一寸山河一寸金”,这个说明了我们土地生育养育我们这块土地极端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我认为重要的因素,我把它称之为“两河文明”,就是在我们说的这个华夏空间这个地理空间上,我们知道有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说炎黄子孙一般来说黄帝都靠北一点。所谓的“黄河”,南方是所谓的龙文化、凤文化,以前有人这样概括,主要指的是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
中国的老百姓经常有一句话叫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很多百姓过春节的时候把它写成春联挂在大门上祈求幸福、祈求平安。
所以中华民族的成长不仅是因为华夏空间周围的高山、大漠、瀚海的环卫,我们的幸运还在于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母亲河的滋养和哺育。因为中国古代的文明它是农业的文明,那么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是完全依赖天时的,是靠天吃饭。那么华夏空间的主体,它是在两个气候带之下,因为我们中国有五种气候,但是我们的主体就是所谓“中原地带”。我们所说的“华夏空间”是两个气候带,一个是属于温带的季风气候,一个是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也就是说我们的黄河流域是温带的季风气候,长江流域是亚热带的季风气候。
我们知道中国的收成,中国的农业产量,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古代的经济主要取决于雨带的分布。如果它靠近北方的话,夏天延伸到黄河流域,这一带就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如果退一点可能就到南方,就是南涝南旱,我们知道旱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所以中国历史上更大的还是旱灾。但是由于雨线的进退,它很少可能发生两大气候带或者两条大河同时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在气候方面是不容易的。所以它这两个气候带是可以互补的。
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所以中国历史上两河之间,两个气候带之间这种物资的交流互相补充和调剂,就成为维护中华民族整体生存状态的重要条件与机制。
所以我们知道从战国时候起,中华大地上华夏空间当中,就有这种跨流域的水利工程,今天我们还在做。比如说南水北调,它的一条线要经过郑州的,经过我们附近的。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就有,那么在隋朝,我们都知道更大的工程就是南北的、跨几个流域的、几条河的京杭大运河,它是沟通南北物资交流的一个重要管道。其实这样的工程还非常的多,所以它形成了这种沟通南北、兼济天下的重要调节体系,那时候不像我们的宏观调控,但是那时候也有它经济的调剂体系。主要在两河文明之间,这个到了后期尤其明显,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进行调剂。特别是在明代以后,玉米和番薯(白薯、红薯)这些农作物来到中国以后,更便于这样的调剂。
所以中华民族能够繁衍五千年常盛不衰,一个重要的是华夏民族中的两河文明给它提供了经济资源、经济生产的体系。当然这上面还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它的政治条件、它的社会条件。
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问题,我把它称为“一统政治”,或者中国历史上讲的所谓“王权政治”。毛泽东主要曾经给郭沫若先生写过一首诗,评论他的《十批判书》的,他这首诗叫做《读封建论》。因为郭沫若先生《十批判书》是批判秦始皇的,是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创始人,所以毛泽东在《读封建论》当中写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所以谈到中华民族的文明、民族的常盛不衰,除去刚才讲的自然资源因素、经济的因素以外,当然还有社会的原因、政治的原因,自然的原因、经济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它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华夏空间的护卫之下,在两河文明的哺育之下,中华民族它形成了强盛的国家,也就是一个社会的管理系统、统治系统。所以它才能够形成傲视四方、海内朝拜的泱泱天朝。
除去它的华夏空间和两河文明之后,它特色的政治制度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这样的原因早在唐人柳宗元就已有洞见了。柳宗元在毛主席刚才提到的《封建论》当中就讲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原因,它的来源。他说“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
人必须去采集物质,采集生产来求得生存。那么“夫假物者必争”,因为你提取资源,资源是有限制的东西,这东西不是无限的,它是有限的,这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夫假物者就必要争”。“争而不已”没有结果。
你给我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我也给你来一个,大家就同归于尽了,没法生存了。所以“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人裁判。“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有知识、有见识的人就会主持这个活动。
他告诉你这个事情你不信,那么你碰了钉子,碰了壁就幡然悔悟。知道别人的正确了,所以这个正确是从比较中来的,是从挫折中来的,是碰到一鼻子灰之后才认识到的真理。“则君长刑政生焉”这秩序就形成了,就有高低贵贱之分了。
黄帝就是这样来的,它就是“智而明者”。那么进一步的“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就是说这个竞争是逐级发展的,先是一个小的范围内互相争,越争越大,那就需要有一种方式了。过去大家是尊崇了一个人,像氏族也是天然的遵从于智者遵从于老者,因为老者经验多,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样的话他就受尊重。但是再进一步靠这个就不行了,靠“有兵有德”靠有制度有思想,有兵是强制,有德是靠思想。
再有进一步的“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智,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国家形成的过程,国家制度形成的过程,国家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国家法律形成的过程,这在唐朝在柳宗元那里说清楚了,到今天基本上也是如此。
但是它实际上是有一个前提的,我们说柳宗元讲中国独特政治发展的规律,它实际上是有前提的,尽管这个前提他没有讲,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因为我们视野更加宽阔了,首先有一个华夏空间的问题,因为早在古希腊也有智者—柏拉图,柏拉图也是在两千多年前,大概在比孔子晚一点的时代,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理想国》。《理想国》里面它是总结了当时的希腊,希腊当时有100多个城邦国家,都很小,他总结他经验的时候讲到一个政治的经验,甚至讲到了民主,这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中国历史上是和他们不一样,我们不讲民主的,我们是讲秩序的。他们是讲民主的,但是柏拉图就意识到了,他说这个民主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民主有什么问题呢?民主会引来外援。这是我的概括了,柏拉图没有这样讲。什么外援?足球队似的,你们河南建业可以引几个外援。
如果这个制度是民主的制度,民主是个好东西,没问题。但是民主也是有它问题的。什么问题呢?柏拉图最早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这个国家是个民主的制度,你就很容易被外界所干涉,这是民主的一个大问题。
这个早在2500年之前,柏拉图就看到了,果真就是如此。你看现在西方为什么一定让发展中国家搞民主呢?搞选举呢?有时我们大家不太理解,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倒可以警惕。你看美国也搞民主,他搞的东西也让你搞,有什么不好呢?在于阶段不同,因为美国是发达国家,它的民主是非工业化阶段的民主,也就是说按照我们的说法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下的民主。他已经是固定化的社会结构,这种民主制度的结构功能和工业化期间的社会大流动、身份大改变、关系大变化,财富大增长时候的工业化时代流动性很强、矛盾很多,这个时代的制度、结构是不同的。
所以如果你在这个时代,如果你搞所谓的西方民主的话,你就会引起一种分配性的激励。因为现在是大流动的时代,身份大改变的时代,财富大增加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哪个地方有钱,那么这个钱哪儿来的?我们知道是通过市场经济,通过你的努力,通过经济的方式来去获得。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开放政治权利,大家就可以通过政治的手段去获取流动的机会,改变身份的机会,最终占有更多的财富,最后必然是乱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一选就乱的一个根本原因,这很多人不理解。说你看,他们为什么不乱呢?美国总统最后选的时候差了几千票,大家静静的在那儿等着,因为大家知道那和他没什么关系,谁选上都是一样的。但是你想一下,如果选完的结果是赢家通吃,那会怎么样?那非干起来不可,就不是从容不迫了。这是我们顺便讲到的一个问题,因为和这个有关系。
那么西方很多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以及其他的文明,都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在一个外界的势力进入的状态中,所以内部的结构再加上它是一种多元化的体制,如果不用民主来讲的话,就是中华民族很辉煌,如果一旦在外界有比较大的影响之下,这个影响有的是直接的,像蛮族入侵,像北京大下坡从蒙古高原一直走到布达佩斯,这是一个下坡,蒙古的骑兵顺着这个坡就冲下去了,所以他们就很成问题,没有抵挡的空间。而中国相对的它有这个空间,所以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它这种政治体系也有它的条件,不是说只有在这个地方能有这种体制,不是这种体制在这个地方有这种条件。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河的文明,因为它可以在这种相对空间里面,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护佑的情况当中它可以内部调剂,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会有问题。反过来说由于它有这种条件,特别有两河文明的经济转换条件,这种调剂条件,它的政权又是稳定的,它可以由一种合理性,所谓正当性、合法性,可以长期稳定的维持这样一个体系,维持这样一种秩序,维持这种制度,维持这个帝国、天朝。所以它这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
这就是中华民族它必然能够形成的一个条件。
那么内部的条件呢?就是竞争。就是刚才柳宗元讲了,在这样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它是要竞争的。所以中国人它的竞争我们都看了,楚汉之争,所谓秦始皇的“六王毕”,今天的话叫“PK”,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最后竞争的结果就是决出一个胜者,形成一个顶层的、统一的决策体系,这个时候制度才稳定下来。
因为如果没有第一个这样的“斗争”,就像炎黄的涿鹿之战了,为什么他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呢?因为不统一,就不能够形成一个顶层的、集中的、唯一的决策系统。那么它内部的交易成本就高了,就是它一定要不断的斗争,他很难偏安一隅,中国历史上有过,但是最终走向灭亡。
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但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可以看到最大的一致性,因为只有这样效率是最高的,社会是最稳定的。如果不这样也不行,所以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就认识到这一点了,就是岳飞说的“还我河山”,他一定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样民族才能安定、才能够幸福。如果南方一个国家、北方一个国家,它就会很成问题。或者是多个角色系统,它也会很成问题。而且它本身就要竞争,它本身也稳定不下来。因为在你这个华夏空间内部,它是有交接的,这个边界上就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会扩大到不同体系之间的竞争,不同体系之间的竞争就会导致有的体系优胜劣败、被淘汰。
这样逐级逐级的竞争最后形成顶层的决策系统,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权,最终就稳定了下来。
所以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千年的盛世,物质丰裕、歌舞升平。这几年人们的生活很好,这几年我经常出国,出去调研,尤其在东南亚的时候,看到我们的同胞经常出去,现在我们也逐渐富裕起来了,也可以经常出去看一看、走一走,去感受一下异国风光、异国情调。
你看在那些国家里,就像当年的日本人一样。看到东方模样的,不知道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我记得80年代的时候,西方人问我是不是日本人?很沮丧啊,给他们解释“Chinese”。现在轮到日本人沮丧了,说你是不是Chinese,他说我是Janpanese,现在在旅店就变了,一看到你Chinese来了,歌声就献上了,就是《甜密密》。“心情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感觉好啊,《月亮代表我的心》,我们才知道邓丽君有多伟大啊!
我们都希望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里和平相处,共享安乐,这也是我们党的誓言,我们党发誓要和中国人民共享安乐,要让大家享受改革开放丰裕的物质成果。所以现在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就是要倡导和谐。
20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甚至有人提出中华民族也就是“和谐的文明,和谐的文化”,应当说这都不错,也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事实的另一面,一个真实的东西。历史上发生过的东西,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同样有竞争、有斗争的一面。
所以在我看来,中华文明乃至我们的国家“生于斗争,存于和谐”,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6世纪,各族的征战当中,在黄帝、炎帝大战于板泉,黄帝一举天下的时候,获取的是中华文明。阪泉之战以后中华民族不断的建构、不断的重生,那么黄帝是我们人文的始祖,我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黄帝的,这是站在我政治学者的角度,希望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文明有和谐的、默默的温情,也有上古的赳赳气概,我认为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
大家有掌声了,我就再壮个胆。既然大家鼓励我,我壮个胆子讲一些本来稿子里没有的话,因为我们这个会议主题是讲“中国人的价值观”,其实我讲的大概也没有跑这个题,也扣住了这个题,但不是特别直接,我今天想讲一个长久以来我个人的观点,因为我一直怕我是个外行或者讲的不对,所以就不敢多说,今天受到大家的鼓励,还有一点点时间,再有两三分种就讲完了,我再讲讲文化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有宗教信仰,但是据国家宗教局的数字讲,大概有9亿人没有宗教信仰,我不知道这个9亿人指的是谁?但是我知道中华民族,特别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我不能说汉族人没有信仰,那肯定是错误的。汉族人是有信仰的,但是我个人的看法,尽管我不是研究宗教问题的,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汉族人相对宗教的信仰是比较粗淡的或者说和欧洲人比、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比,我们也信仰道教这种本土宗教,我们是多神论,有的也信仰佛教,刚才李晓宁教授还谈到佛教问题,我也是经常去,你看我们大家信仰佛教都知道,我们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而且中国人很大胆,他敢跟佛祖讲条件,他是说“谁给谁先办事”,我先得求你办事,所以我先许个愿,如果你要是跟我办成了,我才跟你还愿的。
当然,这个别鼓掌,心还是要诚一点的。就是说这个宗教信仰要看开,就这个问题而言,当然不是所有的。我没有冒犯宗教信仰的意思,我是说有相当这样一批人是这么一种态度,我认为这也是有原因的。我的意思重点不是在说宗教信仰,我认为这是有原因的,就是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关系,我们生存的条件、我们的经历有关系,我说的不是个人的关系,是五千年民族的经历,就是那句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又是我个人的看法。
我觉得宗教特别是那几大宗教是人类历史上灾变的结果,甚至认为那是人类对历史灾难的记忆,宗教往往产生于文明的废墟之上,也就是说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在一种比较艰苦的环境下,在一种非常苦难的那种经历中它逐渐的形成、繁衍、发展起来的。
那么中华民族当然历史上有很多的灾难,但是我们没有灭绝性的灾难,也有千里无鸡鸣的、大量人口减少的时候,但是总体上有在华夏空间当中,在大河上下是能够找到自己生存方式的,这个生存方式就是她的政治,就是一种管理体系。
它只要有这种东西,就能够生存,就很好了,所以只要是风调雨顺,它就能够国泰民安。而在华夏民族当中总体看,在两河之间总是风调雨顺的。刚才我讲两大流域同时发生灾难的几率是很小的,所以有一个政治,有一个皇帝,他政治的人格化这个过程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能够繁衍的,能够稳定的,能够最终和谐幸福的。所以这也就是我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他更趋向于人。这个“人”不是个人,是一路走来的“人”。当然就包括我们的祖先,包括对我们祖先的崇拜,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于我们中国的制度,对于我们中国的智慧,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尊重,因为毕竟这些文化的主体创造者,我们每一代人生存的时间都是很短的,再长也不过百年,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这是文明的积累、文明的发展造就的,因此我们对文明的崇拜自然就变成对祖先的这种崇拜,而对祖先的崇拜也说明我们对生活本身的信心和信念。
因此这个形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价值体系,我至少认为这是它价值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这个是我一个看法。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西方列强依然横行于世,弱肉强食,恃强凌弱仍然是这个世界的现实。因此中华民族要想独善其身,自立于世界,除了和气生财,除了委曲求全,我们也不应当失去炎黄子孙的血气,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此纪念黄帝、祭拜祖先另外的一个含义。
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