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
潘家华
潘家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撰写和主编学术专著8部,在《科学》、《自然》、《牛津经济政策评论》、《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译)著300余篇(章、部)。获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等荣誉。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站在这儿有点诚惶诚恐,胆战心惊,因为我们搞经济研究的,搞环境研究的,属于没有文化的一类。我想大家更多的关注是有关文化的内容,那么正因为这样,所以今天我也有两个准备,第一个准备,因为我是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把工作服穿上,所有的西装就是工作服,处于一种工作状态,那么就稍微的感觉好一点了。第二个准备,就把今天的主题稍微有一点变化,我们说文化非常重要,融入我们的生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但是文化是有它的及时性、专属性,比如说我们可以茶文化、饮食文化,但是我们没有说茶文明、饮食文明的。文明它有着它这样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和这样一种历史性,因为是这样,所以我今天就想给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有关生态文明的我的理解,和我们学术研究中间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认识。
我今天的题目就是《生态文明 源自中国》,但是要引领世界,中华文明对世界的文明、世界的进步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大的推动、引领的地位。那么工业文明以后,中华文明的地位相对来讲,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打压,但是我们底蕴犹存,我们的话语体系依然存在。我们说在当今世界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众多话语体系中间,需要为全世界、全人类所接受的,那么就应该有普世性、普遍使用,谁都可以使用,应该由普世价值,我们拿这样一个标准普世来判断的话,我们生态文明它就有这样一种普世性,普世价值。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要与世界格格不入,我们要融入,我们要引领。大家知道欧美人的脑子都比较简单,我们三个代表他们是听不懂的,那么这些年来我们外交战线的同志试图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国际社会的文件,但是一直不成功。生态文明一样,它是相对工业文明提出来的,它具有这样一种普实性,具有普世意义。我们要用生态文明这样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来重塑世界。
工业文明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间,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工业文明所凸显的问题也不断恶化,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们人类的未来、人类的生存。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才有了1972年联合国的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这样的环境会议寻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生态文明嘛?但当时我们忙于文化大革命,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的实践,还有我们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不足以让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将这样的话语体系输出到国际世界,为国际世界所认可。
那么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最后应该说是无果而终,道理很简单,发展中国家寻求发展,发达国家要环境保护,这是一对矛盾。20年后,1992年在巴西有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个会议上面将环境和发展明确的提出来,将两者并列,但是并没有将两者统一。我们生态文明的概念在1992年也没有正式的提出来。尽管我们有历史的渊源,有哲学的思考,但是我们没有提出来,所以我们也就接受了环境与发展这样一种并列的关系,没有将两者统一起来。很简单,就是生态文明,但是没有统一起来。
那么到2012年,过了20年以后,也就是在去年的6月份,联合国再度召集全球首脑会议,那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到最后也是应该说无果而终,因为在这个会议上需要明确制定全球的发展的议程。我们知道在2000年联合国有一个叫千年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规定全球共同努力,在2015年将世界的贫困减半,将世界的环境保护做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那么眼看2015年就要到来,那么2015年以后的全球发展的议程应该是在2012年就能够制订。但是,在这个会议上又出现了分裂。发达国家要绿色,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概念创造了很多。20年前有一个词叫可持续发展,现在大家都已经接受了,绿色发展大家也都认可,也都接受。但是里面的内涵却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这个冲突、矛盾。
这两年全世界各国政府、企业,还有很多学术研究机构、国际组织,都在忙于2015年以后的全球发展进程,目前应该说还在争议之中。那么争议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将环境与发展统一起来,协调起来,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嘛。我们十八大明确了提出了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布局,提出要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但是一方面我们说我们中国人有自信,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很多人缺乏自信,咱们外交部的官方翻译将“生态文明”翻译为什么呢?翻译为“生态进步”,就是生态进步跟生态文明可不是统一的概念、同一个范畴。生态进步是一种技术层面的,一种狭义的,不涵盖生产方式、社会方式、伦理、体制机制,是一个技术名词。那么这样一个翻译,最后国家领导人说,还是应该叫生态文明,不应该叫生态进步。
所以我们现在这个自信,在国际舞台上我们担心什么呢?担心外国人听不懂?他没有听不懂的。工业文明大家知道,生态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从伦理、技术、生产、消费方式、体制机制、社会制度方方面面,都应该是非常清楚,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生态进步只是生态文明其中的一个内容,一个部分,而肯定不是生态文明全部。
我们说什么是生态文明?这个解读很多,分析很多,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一种境界,一种觉醒,一种社会的整体形态。那么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就生态文明的讨论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说有那么一个人躺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你不要这样懒惰,你不要在这里晒太阳,你要去干活!干活是什么?赚钱,赚钱干什么?生活,生活干什么?就是躺在这儿晒太阳。那么我已经在这儿晒太阳了,我为什么要折腾?
我们说中国梦,天蓝、地绿,我们50年前是这样,百年前也是这样,也就是现在折腾成这样,对,这就是一种认知嘛。当然晒太阳还是应该有生活品质的晒太阳,能够保障温暖、保障我们基本需要的这样一个晒太阳。
2009年我在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预备会议的时候,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讲自己的一个经历,他说在联合国秘书长任上,整天很忙,没有接近绿色的机会,没有回归自然的条件,那么现在退休了,带着老婆悠哉悠哉想找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去休假、去亲近自然,他去了意大利那不勒斯一个非常大的森林里面,走到里面30多公里,里面没有电话,没有电灯,更没有什么手机,什么都没有。那么第一天这里面新鲜空气、负氧离子非常舒适,第二天也还不错,周边的植物鸟语花香很好,第三天感觉到缺点什么,第四天感觉到这个世界怎么样啊?这个电话、电视好像跟他没关系了,第五天已经坐不住了,第六天就已经跑出来了,买了一份报纸,喝了一份咖啡,再到山里面去。这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从另外一方面看,不是一个简单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现代的生活我们在高的水平上,在现代居住环境的情况下,来寻求一种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