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源
杨义
各位领导和来宾,大家早晨好!刚才介绍说我是研究鲁迅的,鲁迅是我在学术研究上的第一个领域,在鲁迅研究完了之后,我又去研究了中国小说史,搞过一个150万字的中国小说史,这个在国内外还在使用。后来我还研究了古典小说、古典诗词,后来我出来当所长当了两个所的所长,文学研究所的所长,还有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所长,所以我又涉及到少数民族,我不是讲套话的,你要看两个材料要讲自己的意见,后来在我当了11年的少数民族研究所的所长,在这之前我是研究先秦诸子,一直往上走,我在4年前对中华书籍出过四本书,《老子还原》、《孔子还原》,又出了一本100万字的《论语还原》,能用100万字写一个论语,这是对它的发生,中国的这种重要的文化,我们的根是怎么来的,对它的发生,我们要做中国人,要明白自己的家底,要做一个明白人,明白的第一要义就是明白自己。所以今天我们这个会议主题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题目我就接着它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它的本质在什么地方,中国这个词,如果我们要提中国这个词,我觉得起码有三句话要讲。
第一句话,这个是我们三千年一贯对我们自己中国的称呼。我们最早的“中国”这个词出现在东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时代他要到洛阳修建都城——东都,它的西都在长安,他留下了一个樽,在打败了商纣王之后,周成王祭告要在中国建都,因此来治理和安置人民,当时讲的这个“中国”,即今天的河洛地区,就是关中和河洛地区,这个就是3千年前的事情。后来也讲到了中国。这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点,3千年一贯中国名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三千年拥有一个词语表达它的国家和民族,惟有中国,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候,出现了五经,出现了古史,出现了诸子百家,经过各个列国的兼并融合,我们中国的文化共同体是在秦汉时代已经奠基已经形成,这个跟西方不一样的,西方讲西方民族的形成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成果,但我们中国有历史学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这个民族体的形成,是在秦汉时代。这个可以读史记、读汉书就知道了,《史记》用了126个“中国”,《汉书》用了156个“中国”,在我们更早的礼记里面的《大学》《中庸》,都用过“中国”这个词,但是为数比较少,到了汉代我们叫自己叫中国,中国人叫自己叫汉人或者唐人,我们有汉唐盛世,但是我们用CHINA,英文中的瓷器,是的,因为中国生产瓷器,实际上CHINA就是秦人,它觉得秦人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喀什王国,一个是依田,一个是契丹,所以从这个看,我们叫CHINA实际是讲叫秦人。这个是第二点我们要讲的。
第三点,就是中国的爱国精神,爱国这个东西是怎么形成的?爱国这个东西是对我们民族的物质、非物质这么丰富的创造,这么认同和归宿,爱国这个词当然在《战国策》里面也有了,但是那是一个国君,秦国当时派一个使者到周,当时周分为东周和西周,到它那去,周王使者带了100辆车,气势汹汹的来,这个周王就用了100个士兵手持长矛去迎接他,说你怎么用这么隆重100个在那列队来去迎接一个秦国使者,我楚国使者来也没有这么迎接我,这不是一碗水端不平,这时周朝的大臣对秦王说,我们周王要爱国,防备不测,这也是为了你们楚国好,我们安定了你们也安定了。这是“爱国”的词,但是真正“爱国”这个词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是谁创造的?东汉时期有一部书叫《秦汉记》,在里面讲“亲民如子,爱国如家,士民如子,爱国如家,”爱国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精神结晶。
讲中国,我们要了解中国,秦汉的时候已经形成民族共同体,另外形成了爱国精神。到了宋元明清,你查一查书,因为这个时间有限我就不念那些诗文了。屈原之后以自己的生命来奉献给他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乡土,所以我们中国人对屈原专门给它一个节日,端午节是一个全民同庆的节日,我们用划龙舟、吃粽子来怀念屈原爱国情怀。
接下来我们要讲中华文明文化的生命之根,他的生命在什么地方?我想讲四点:第一点,我们文化的根非常深厚,文化根的深厚性;第二点,是讲我们的文化哲学,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第三点,讲我们文化血脉,文化血脉的丰沛性;第四点,讲我们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丰美性。因为一点一点的讲起来,比较麻烦,比如说我们是黄帝故里,黄帝在清朝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清朝末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1903年刘师培就提出来给黄帝祭人,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他是用黄帝登基的那一年做纪年,那时候已经是4609年,到现在我们是以黄帝4712年,这个是按照孙中山宣布的顺序推下来的,如果按刘师培这个顺序推下来,可能黄帝登基的时候才10几岁。我们讲5千年文明,就是以炎黄作为我们的标志,新郑是有熊氏之墟,黄帝的故乡,有熊氏,还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仓颉造出来的文字。汉字的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创造,中华民族的汉字能够超越基因、方言,超越时空,给你一个大时空的凝聚力,像欧洲他也是有基因的。所以古今的音不同,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基因不同,文字是分开的。比如英国和荷兰,或者是德国和比利时,或者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他们文字的肌理没有我们中国北方方言和广东话没有这么大,但是它没有丰富的文字,我可以用笔写子,就凝聚起来了。每个字的结构里面存在着我们很深刻文化的音,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基因。
所以仓颉这个字不光是我们中国用,而且还外引,韩国就用过汉字。我到韩国买了一个照相机,我问功能是什么?售货员不懂,你讲这个手表怎么工作的,用一般的话跟他讲他可能懂,但是专门的“功能”他就不懂,但是后来我在纸上写“功能”两个字他懂了。韩国人曾经用过我们的汉字,到后来因为他民族要搞独立,就用了他另外一种文字,其实他是跟汉字切割的办法,只要我们用汉字,我们就不能切割,这个根很深。
第二个,我讲包容性。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包容?我们中华民族是文化大包容的种族,只要你认同这个文化你就是中国人。比如说开封过去有以色列的人,现在到哪里了?现在都融到中国来了。宋朝是有这些人的,现在有几千年了,我们古代也有很多古老的民族,比如说契丹人或者是鲜卑人,他们一部分融入到汉族里面,当然有一部分也保留着。所以在我们古代发展中,汉族是越滚越大的,我们羌族是越来越分散的,所以现在是羌人的很少,但是在古代新郑都是羌族。所以中华民族它有凝聚力,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的文明不中断,我们过去都讲因为儒家、道家或佛家思想的融合,这是个理由,但是在中世纪北方是崛起一个草原大国,这个草原大国是不断的向南面的农业文明冲击,很多南面的人民都被北方的农业文明冲击,五千年没有被冲断,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个黄河文明、长江文明,黄河长江中间有很大的腹地。游牧民族来了后,过去我们造长城想挡住他,但是临时你可以挡住,但是长期的话,长城是挡不住的,所以中国出现南北朝的状态。
你要把10万铁骑都弄到长江那边,是不容易的。北方少数民族到了中原之后,住在未央宫总是比住在帐篷里舒服,中华民族就吸引着它,他就逐渐被中华化。南方的家族,你们河南的谢氏家族,还有山东的王氏家族,王羲之这些都吸引到江南了,他们都到江南去了,到江南发达起来比北方更繁荣,去了南方之后,跟南方的民族又融合。所以我们现在DNA检测,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北方汉族DNA的结晶程度,超过了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汉族,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么一个共同体。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经常讲的话,叫做环肥燕瘦,杨玉环是个胖美人,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唐人喜欢胖美人,我们如果不考虑中华民族这么大的板块,我们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只能说时代不同,审美的变化,实际上我们知道一句话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宫中的女人都绝食,饿死了。比如墨子、荀子,还有《战国策》它的记载,“楚王好细腰”。所以楚之臣都节食,节食到要什么程度,节食到用手撑着地板才能站起来,扶着墙才能走路。楚国文物出土的文物男的女的都是细腰。我发现屈原都是细腰,我怀疑,屈原为什么?因为楚王好细腰,他大臣们都有点女性化,屈原说,他的同事嫉妒他的柔美,不细腰行吗?水桶腰行吗?所以是细腰。
我们现在去看出土文物是很好的,比如说徐州出土的西汉楚王墓,也出了很多兵马俑。兵马俑你从背后看去一个个都是细腰的,文才武将都是细腰的,你反过来看得都有胡子。陕西的汉景帝墓有两个地方很显眼,一个是陶甬中猪、狗很多,狗肥的像猪一样。那个讲解员说这是狗,就是西汉王族好吃狗肉,因为樊哙是屠狗的,因为刘邦和吕后的妹妹是爱吃的,他们也爱吃狗肉,年轻的是狗肉朋友,汉景帝也爱吃狗肉。另外一个东西,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就是他的所有陶甬,都是细腰的,文官、武官、宦官、宫女都是细腰,你到西安去看没错的。汉人是楚风日上,和刘邦打天下,为什么刘邦要把江山给吕后,吕后是当时的大嫂,当时他们拉杆子的时候那是大嫂,不给戚姬,因为是降不住人的,爱江山不爱美人,说是嗜好什么那都是托词,主要是你要看这是政府势力的博弈,所以楚风北上是汉朝一个特点。
刘邦回到他的家乡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他唱的也有300句,如果把300句都写下来就留不来了,所以《史记》的作者著作权应该是司马迁。所以汉风北上,他们喜欢是细腰女人。
为什么唐人喜欢胖女人?唐人是关陇集团,唐人都是鲜卑族,李世民他的王后是长孙氏,他的母亲是窦氏。胡人是骑马的民族,对女人的评价是要强壮,哪里有水草到哪里去,女人也是作战的,少数民族需要强壮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