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帝论坛 -> 文字资料

第十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七)

发布日期:2023-03-21     点击量:
分享到:

文质彬彬以成华夏

于赓哲

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诸位师友作交流,尤其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咱们新郑,来到这儿真是耳目一新,看到了咱们新郑人民对于这个黄帝文化的热爱以及这种热情,让我非常的感动,谢谢大家!

今天讲座这个题目,我有点惴惴不安,因为刚才林先生的这个讲座那是图文并茂,非常的生动,而且他是经历过非常多的大场面的,我这个,我是个搞历史学研究的,相对来说我这个可能会显得比较的单调,但是我希望能在这儿跟大家交流一点我对于黄帝文化,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些框架式的构想、框架式的设想。我这个题目叫做文质彬彬以成华夏,什么叫文质彬彬呢?这个文质彬彬现在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有礼貌,而这句话的原始的含义出自于《论语》,也就是说它是工资的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当于我们说的人的本质,或者是说你对自身物质性的一种要求。所谓“文”那该是精神层面的要求,如果说这个人他的智胜过他的文,这个人会显得比较粗野,对物质层面的需求超过精神层面的需求,会显得比较粗野。如果相反一个人对于“文”的追求超出他对“质”的追求,这个人会显得比较浮夸,用我们现在互联网的话,就是这个人显得比较能装。如果做到均衡呢,那么君子说如果你要做到均衡的话,那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而我们炎黄的祖先黄帝应该说在他的这个时期,那个文化我认为就做到了这种均衡,这也才有了咱们今天这一个13亿人的一个大国家,900多万平方公里的这样一个大国家,我们成为这样一个国家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文化的根儿就扎在这五六千年以前。

刘芳菲: 于赓哲先生,工作人员继续调试,于赓哲先生来自于陕西西安,西安,都和郑都历古代的史上是我希望您以日常聊天的这种语境,您给我们说说西安和郑州两个人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其实小刘老师给我出了一个好题,要说这个感觉,今天上午我们在跟咱们当地的组委会工作人员聊天的时候都已经说过,我说作为陕西人到河南一点隔阂感都没有,他说能不能听懂河南话,我说中,对吧?没问题。因为啥呢?光我们西安北郊,成片居住的河南人就十万人以上,铜川宝鸡他河南话基本上是官方语言,对吧?

刘芳菲: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口的迁徙?

这个有历史的原因,有古代的原因,也有近现代的原因。近现代的原因是因为河南曾经遭遇过战乱以及蝗灾,很多河南人是逃到陕西去的,这是一部分。另外一个从古代的原因来说,这个陕西和河南之间,可以说是同文同根同种,我不说别的,我们陕西省叫做陕西,陕西人还自称叫老陕,因为陕西是我们在陕州以西,大家知道是在哪儿?就是三门峡,我们省的得名就是因为有了河南才有我们,所以我们心里憋屈,你知道吗?

刘芳菲: 请于先生继续。

到现在河南建业球迷到陕西看球的话,我们不会有冲突,北京国安来了说不定了。我言归正传,说这个黄帝文化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黄帝文化,因为什么呢?因为黄帝这个人他作为这个人的事迹来说目前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甚至我们现在的科研手段没法进行解释的。但是如果说文化的话,那是大有可谈的。它不仅包括黄帝本人那个时期所创造的文化,还有他所创造的文化模式带来的历史影响,都可以叫做这个文化。

首先就这个黄帝文化而言,当然了,我猜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能够跟黄帝挂上钩的史前文化,在考古学上主要是哪一个?就是仰韶文化。尤其是仰韶文化的这个中后期,庙底沟文化,它是仰韶文化中后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彩陶而著称,而且影响力很大向北文化影响力扩大到了整个华北地区,向南到洞庭湖以南,就到湖南省境内。向西一直达到今天的山西甘肃交界地方。代表性地点就包括河南渑池仰韶村,洛阳王湾遗址,还有郑州大河村遗址,这儿离开咱们这儿就很近了。另外一个还有就是陕西西安附近的杨官站遗址,这是黄帝的一些典型的文化遗存。你像这个就是所谓的庙底沟,这就是庙底沟遗址的考古发掘时候的照片。它是一个大型的聚落,它被认为在考古上叫庙底沟,在文化上我们认为它基本上可以与黄帝文化相提并论。这是黄帝文化典型的一个地域。

这就是黄帝那个时代典型的器物,什么东西呢?庙底沟彩陶,大家知道陶器,最早原始的陶器,我想问问大家,最早的陶器应该是什么颜色?让你拿黄土烧的话应该是什么颜色?就是红颜色,很简单。烧出黑的、烧出白的上面还能才会,这都是文明到了一定阶段才有的东西,这是这个庙底沟文化彩陶。还有一个我来自陕西,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河南的庙底沟文化传播到陕西之后,是哪一种文化?

就是我们的杨官寨遗址,在陕西西安北部,这个地方遗址很大,2004年以来就进行了了大规模破决,2008年入选全国十大发现,这个地方没有城墙,但是有壕沟。这个地方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所谓的城市之遗,也就是说它也是黄帝时期留存下来的一个重要的遗址。黄帝文化时期,留存下来的一个重要的遗址。这个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张照片就是航拍的,对不起,这是杨官寨遗址,另外请大家看这一张图片,这一张图片现在在网上蛮火的,这是我们遗址发掘出来的一个陶器,就是这一个。这个陶器现在在网上很有名,名字叫做最早的QQ表情。大家觉得像不像?

至于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好多人迷惑,说你装水吧,有一个眼,说你是头盔吧,是拿陶做的,究竟干什么用的,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我怀疑可能跟祭祀有关系。那么说到黄帝的祭祀,早期的记载比方说秦国时期曾经有秦灵公,曾经吴阳做上畤,祭黄帝,做下畤,祀炎帝。别人说在他之前有没有?可能会有,但是问题就在于那个地方留下的文字实在是太少了,这个就是我们能见到的早期文字,很可能有,但是没有记载,这个没有办法。

另外一个这个请大家看看这个挺有意思的,这是公元前375年陈因脐敦铭文,这是一个敦,是一个青铜器,上面出现的铭文,大家注意,因齐阳黄考,绍高祖黄啻,(音)它说白了就是啻,这是早期出现的黄帝名号器物之一,这是最早出现黄帝名号的器物之一,就是这件敦,这个时间是公元前375年。另外一个这个东西请大家来看一看,黄帝他们的祖徽,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族徽,就是轩辕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黄帝。如果诸位未来,包括咱们这个黄帝文化论坛开发一些边缘产业的话,这些族徽可以作为一个标志。他们如果画自己本族的话,就是这个标志。 我们下面才要进入我今天讲的这个主题,我刚才介绍了黄帝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下面我说一下这个主题。

第一,我说了,文质彬彬以成华夏,那么文质彬彬以成华夏的情况之下,黄帝究竟给我们成就了哪些东西?奠定了华夏的基础呢?要我看主要是四个。1、奠定农业社会之根基。 2、奠定了中国人对大一统的孜孜以求。3、他大致奠定了我们的疆域范围。4、他奠定了我们文化当中对秩序的渴求。

这四点应该被视为是中国文化的四个基本的一个要素。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奠定农业社会之根基,其实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又要说一句题外话了,我说这个的时候有的朋友可能会想,我大概等会儿以第一句话我会说,黄帝很重视农业,可能马上就会也人反驳一句“嗯,废话,中国古代哪一个黄帝不重视农业,重视农业是我们的根本。”但是问题就在这儿,你要知道我们现在经常看古人,觉得古人很幼稚,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古人的肩膀之上,不是我们比古人更高明,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古人的肩膀上。你要知道古代文化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人们用汗水乃至鲜血所达成的,每一个成就都要历经几万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而以至于那些东西在你的生活当中便成了常识,你就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了不起?

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最早的古人都是我们知道用火,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不是?自打用了火,人们开始吃熟食了,也可以驱赶野兽了,人类安全才得以保障。最早的火是什么火?就是天火,说白了咔碴一个雷劈下来,我们就得到火了,要经过几万年以后,人们才开始学会了钻木取火,钻木取火了之后,才出现了火镰,打火机、火柴。我说取火很难,你要说完全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难什么难?打火机一块钱一个,有什么可难的?

对不起,你要知道人类从取天火到用自己的力量来取火,要经历了多少完年的时间以至于人们后来对火有的民族队火有崇拜的情节,为什么,就是因为获得火不容易。大家说寒食节是纪念谁?介子推,寒食节是上古的人们认为火是神圣的,不能让它轻易亡掉,每一年灭一次火,灭完火之后大家要连续几日不能生火,要吃这个冷食,然后才能够点新火,新火换旧火,这样的一个节日,叫做寒食节,跟介子推没关系。现在说是介子推,那是后世附加的一个传说。曾经有这样的说法。

所以说我说黄帝重视农业,你可能说那有啥了不起的,可是你要知道黄帝那个时代农业发展,使得我们没有变成游牧民族,对不对?我们也没有发展成商业民族,我们是一个农业民族,,都完全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里面,以至于你现在的说话办事都在受这个传统文化的影响。你时刻不要忘了,我们是一个农业民族。所以我们做事儿我们的风格是农业民族的风格。我们也知道黄帝时期,跟他齐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他在阪泉之战击败的炎帝部落,黄帝炎帝部落的结合才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大家知道炎帝在历史上有两大贡献,大家能不能告诉我炎帝有哪两大贡献呢?

第一大贡献,当然他是传说中的农业的发明人,当然了我不见得真的相信炎帝发明了农业,农业早就存在了。炎帝归根到底为什么说是炎帝发明了呢?很简单,因为炎帝和黄帝是黄河中游农业发展的典范,所以时间久了人们就把农业的发明权归到了炎帝身上。炎帝与此同道,传说中炎帝除了发明农业之外,还发明了什么东西呢?还发明了医药,听说过那句话吧,神农怎么样?尝百草,网上有一个笑话,看到过没有。这个有点不恭敬,说炎帝一生最后一句话是,这根草有毒。这个笑话有点不恭,但是换个话说起来,我倒宁愿把这个笑话理解为对那个时代人类伟大实践精神的致敬。说实话人类的医药文化,就是要实践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的确牺牲了很多很多的人,而炎黄他们是一种文化符号,他们代表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实践的精神。

另外一个,我这里边要说一句,我这里要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全世界各地都可以发展农业,除了那些高寒地带之外,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农业如此的发达呢?自古以来就发达,中国自古以来单位亩产量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从来没有落后过,一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落后。那么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农业如此的发达?还有第二个问题,中国的长江和黄河都适合发展农业,为什么黄河文明在历史上曾经长时间地领先于长江文明呢?要知道人类是从非洲起源的,人类分三次走出非洲,最后一次走出非洲的这个人类发展成了现代人的祖先。

而他们进入中国的路线根据DNA的研究是这样的,大家可千万不要想见,大家从非洲来,先顺着阿拉伯半岛到中东,然后再沿着丝绸之路过来,对不对?不是的,根据最新的DNA研究我们来看一下,像这个研究,第一个是美国生物学家谈布莱顿发表在《自然》上的,他说人类三次走出非洲。我们现代人就是第三次走出非洲的这些人的子孙,也就是说这个研究、这个DNA研究告诉我们,原来我们认识的蓝田人也好,北京人也好,远谋人也好,他们跟现代中国人没有窒息血缘关系。相反山顶洞人他们可能跟我们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的学者也有类似的结论,你比方说中国学者寇跃海、粟兵(音)也是根据DNA研究,他们的文章比美国文章还要早两年。在文章里面他们认为现代中国人是在一万八千到六万年前进入中国的,他认为大概进入中国的时间是一万八到6万年前,那么从哪儿进入呢?很令人奇怪的不是从新疆这个方向进入的,而是从东南亚沿着越南、中南半岛,然后进入两广,然后开始由南向北进入了中国,是这样一个路线。而非常令我们纳闷的,这里我们要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大家想过没有,既然人类是从南方进入中国,先在南方扎下根来的。那么未来北方的文明要长时间领先于南方呢?要知道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在中国只不过是近一千年以来的事情。什么时候呢?从宋代才开始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尤其是南宋时期彻底完全了南方经济对北方的超越。说到这儿我还得说一下,南宋经济的发展还得归功于河南,知道为什么归功于河南人?

因为从北边逃到南边哪些人,从宋徽宗南迁那些人,那些才是南方人的主力军。杭州话是什么话呢?是变种了北宋时期的开封话,那个是杭州方言,以后你们想听听一千年以前河南人说什么话,去听听杭州人口音,比较接近,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南宋时期南方才开始超越了北方,那么什么缘故?南方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我介绍一位我的老师,孙达人先生的看法,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农民变迁论》,孙达人先生也很有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也曾经担任陕西省副省长,主管文教工作。他当时在我们陕师大当青年教师,他业余时间组织学生专门学习古代经典,加上那个时候唯物主义史观。他反对翦伯赞提出农民战争让步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反对让步论,后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20多岁已经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而且被一位老者看到,在光明日报的一次座谈会上,说陕西有一个孙达人说得好,哪里有什么让步政策,这个老者姓毛,叫泽东。所以毛主席点过孙达人的名字,要不然他怎么那么大名气?毛主席在光明日报座谈会上的一次讲话。

[1] [2] 下一页

Sias.edu.cn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