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帝论坛 -> 文字资料

第十一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七)

发布日期:2023-03-21     点击量:
分享到: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徐光春

各位学者、各位专家、同志们、同学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要我讲,我想我还是回归主题,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一带一路”与文明互鉴,我就围绕着这个主题谈一点我的想法,跟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我讲的题目是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与“一带一路”倡议。 我想讲这么几点。 第一个问题我想讲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讲话高屋建瓴非常深刻,而且是充满了新意。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的养分,拥有13亿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这里讲了三个无比,同志们这三个无比从何处而来?归根到底这三个无比来自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来自坚定不移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五千年形成了深厚的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那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之根、中国的文化之源,这个根不能枯了,这个源不能竭了。如果根枯源竭,中国文化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那么中国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来绵延不断使中华民族始终凝聚在一起不散不败,不断地发展进步,其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而这个过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过程。

正是这个时代化的过程使我们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以贯之的。如炎黄文化、易学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法家文化、经学文化、玄学文化、礼学文化等等,一条线一以贯之。没有间断过。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既不失本色,又不断发展的一个时代化的过程。使其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发挥了支持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渊源和文化的基因,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也使我们中华民族确立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之上的,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那么一个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永不磨灭的深深的足印之上的。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时代化发展,也能够时代化发展的这样一种深刻的认识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急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因此他强调对于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既是对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阐述和殷切的期望。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是传统文化不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呈现出时代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旺盛活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不断地增强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所以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我们不可能有如此强烈的文化自信。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深刻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意识和鲜明中华民族本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我始终讲一个观点,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两个老祖宗,一个老祖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老祖宗炎黄,一个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老祖宗马恩。我们忘掉了我们的炎黄这两位老祖宗,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说我们忘掉了马恩这个老祖宗,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往哪儿去。所以我们不能忘了这两个老祖宗。要把我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真正建立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就是要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化,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结合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才能蓬勃地发展,发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道德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支撑和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软实力,成为增强中华民族素质的丰富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习近平同志提出来要把握好这三个资源,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一个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一个就是国外的优秀的思想文化的资源,这三个资源都要把握好。 要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利用这三种资源尤其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资源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利用,大家知道我们都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学们,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高度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相融合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理论和精神内核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消灭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大同。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它的政治属性,明确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动力,明确了文化目标,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它蕴含着讲人脉、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的思想理念。

同时又彰显着一系列做人为事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如“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融入观念,这些我现在讲的恐怕前面几位专家学者也都讲过,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核心的思想。而这些核心的思想在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所体现。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或者相融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结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们现在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在这里,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需要采取做工程的办法,才能有效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好。大家知道最近为了深入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工程的意见,那么一个文件,这个文件已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那么也就是说大家知道中央准备采取做工程的办法,来做一件大事情,这件大事情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好、发展好。下面我们就讲点看法大家知道传统、传播、传扬、传承,这些词里面都跟我们的传统有关。

就跟我们讲这个主题有关,这几个词里面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是一个“传”字,这个传字是怎么构成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一个“人”,再一部分就是一个“专”,也就是要专人来做这件事情,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情,这个传统、这个传播才能够做好。我们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要不然他怎么创造了这么一个传字?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就是要用做工程的办法专门的人来做,要拨专款来做,要立一个专项来做,那么这一个事情才能做好。 我们历史上一些重大的思想文化成果,都是采取做工程的办法来做的。尽管它们没有这样一个词,但实际上就是采取做工程的办法做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好多专家都讲了这个问题了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孔子一个人的吗?是孟子一个人的吗?不是。我们现代的思想文化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的毛泽东著作、我们的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集中了多少力量做?不是他们一个人做的,不是他自己的。既是全党的智慧,当然又是领袖自己的思想,同时又组织了很多力量来完成那么一个重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所以中央就为了把传统文化真正地传承好发展好,我觉得中办下发这个文件要采取做工程的办法,来做这件事情是一个英明之策,是科学之举。我觉得是一件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非常好的事情。如果说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光靠我们某一个专家、某一个学者,你一天到晚在那儿写,一天到晚到那儿讲,是做不好的。一定要成为我们一个大的思想文化工程来做,才能够真正地做出成效来。这个文件的后面已经附了有15项工程,而且这个工程实际上是动态组成的,就是不断地要填、要补充和增加在这里面。我想经过若干年以后,通过几十个大的工程,我们那么浩繁丰富,那么源远流长,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整理好,一定能够保留好,一定能够传承好,也一定能够发展好。这是我讲的第三个观点,第三个意见。

第四点,我就要讲炎黄文化,我们还要回归炎黄。我们这是一个论坛,是黄帝文化的国际论坛,还是要讲炎黄,特别是要讲黄帝文化。所以第四点我就讲要高度重视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才能全面地系统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考古的发现,以及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历史,都可以说明远古时期的炎黄时代是绵延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点,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根源,它是一个根文化。炎帝、黄帝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是中国社会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换的时期,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形成于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具体的遗存,不要觉得炎黄时期没有留下来东西,留下了不少东西。就是在我们的新郑,同志们、同学们就留下了很多东西,我今天上午到了具茨山,那里有很多岩画,那些岩画是什么?那些岩画就是我们先民们、我们的黄帝带领我们的先民在那里创造一种具体的符号,而这个符号是干什么的?就是我们当时先民们思想的表达,一种情况的记载。也就是说是我们当时后来文字最初的形态,只是我们现在大家都不认识了而已。

我们刚才有同志问我,为什么大家都讲孔夫子的东西,孔夫子的东西为什么那么丰富?如果说孔夫子早出生两千年,在黄帝时候大家现在也弄不清楚到底孔夫子说了一些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但是没有文字记载,同志们,不等于说就没有他的文化的存在,我总觉得炎黄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内容丰富的、影响深远的、意义重大的古文化的具体形态,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必须给它确立起来。 现在的问题是我这一个观点,我主要讲目前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我想说一下炎黄文化作为初具形态、初具规模的远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它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初创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建立,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发展,思想文化的促立,都标志着炎黄文化中华大地已经矗立灿烂的文明的曙光。炎黄文化中创新、发展、民本、崇德、尚和、法治等思想的雏形,历史的、客观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这以后到底形成的博大精深、浩瀚长流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儒家文化、医学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玄学文化、礼学文化、经学文化等等,都能够从炎黄文化中找到它们的基因和血脉,所以说炎黄是我们的老祖宗,炎黄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这一点不能忘了。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忘了根文化。

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自尊自爱地自称为炎黄子孙,大家都称炎黄子孙,没人说我是孔孟子孙,没有吧?都说是炎黄子孙,把炎黄建都创业的中原视为我们全球中国人心灵的故乡,炎黄文化中的黄帝文化更具有它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影响、特殊的意义。大家知道黄帝是炎帝的继承者,是黄帝战胜炎帝以后,又战胜了蚩尤,联合各个部落统一大中原,最终成为中华大地上各部落的盟主。中华大地的统一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是中华文明初创的大成者,这一点确定无疑。应该说黄帝的地位在炎黄时期应该比炎帝更重要,更显赫,黄帝文化比炎帝文化也更丰富、更进步。所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度重视炎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对黄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19374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国民党和共产党一起来祭拜黄帝,当时毛泽东主席亲笔起草了著名的《祭黄帝陵文》,祭文的头四句话是这样写的,“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四句话足见在毛泽东的心里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心里面黄帝之伟大。足见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黄帝的崇敬,足见黄帝文化、黄帝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我觉得至少可以说明这么几点。你看毛主席怎么写的,“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之伟业,雄立东方”,是那么高度的评价黄帝,那么样的崇敬我们的黄帝。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毛泽东看齐,应该像毛泽东那样崇敬黄帝,像毛泽东那样来弘扬黄帝文化,来弘扬黄帝精神。毛泽东主席写这篇祭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抗日。就是用黄帝精神来凝聚大家,用黄帝精神来号召大家,用黄帝精神来激发大家的抗日热情。1937年到现在多少年了?你看离现在多少年了?80年,我们的毛主席,不仅是毛主席,是毛主席代表我们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当时就有那样的认识,同志们,不简单,我们找源就找到这里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来纪念黄帝?来拜祭黄帝,80年前毛主席就是这样做的,80年前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做的。

[1] [2] 下一页

Sias.edu.cn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