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西亚斯人


        编写这本《名人名家话读书与奋斗》的册子,完全是出于偶然,缘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近日组织开展的第十四届读书节。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西亚斯开讲啦”,我有幸忝列“首讲嘉宾”。图书馆负责人荣红涛先生征求我讲的主题内容时,我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道:“读书与奋斗”,他欣然认同。我俩三言两语,一拍即定。选用这个题目,不仅与西亚斯国际学院“兼容中西,知行合一”的校训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也与国家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等相一致,更与新时代就是奋斗的时代大背景遥相呼应。

——杨家卿教授



        我自今年七月来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工作后,感到这是一所中外合璧、生气勃发、洋溢着青春气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校园内不仅有美仑美奂、独具特色的欧式风格建筑,也有点缀其间的中国传统园林元素。据说这在国内近三千所大学中是无与伦比、颇具个性的,曾被评为全国“十佳最美校园之一”。更为传奇的是,这里的外籍教师与学生比例是全国最高的。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在这里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恰遇校庆二十周年大喜之时,一系列的筹备庆祝活动,都在有条不紊、忙而有序的进展。这里有快速的校园学习、工作、生活节奏。置身其中,感到时间在偌大的校园里分分秒秒都显得那么宝贵。当然,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为中美合作办学做出卓越贡献、功不可没的学校创办人,现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理事长、华人陈肖纯博士。



        开讲首语:“我的讲座,大家若能记住一句,或者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哪怕得到一点点启发,那便是我最大的愿望”。对我而言,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分享到最大的收获,则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格外关注的。


        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参加河南省第四期县处级干部培训期间,看到一家老式门匾上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下联为:“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朴素、平实、真切、顺口,我随即记录下来。后来得知为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翁同龢所题。古今中外谈论读书的话题数不胜数,唯觉此联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读书与奋斗,同企业与管理、教育与质量、文学与爱情等一样,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奋斗的基础与前提,奋斗既是读书的手段,也是为了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题目如何讲成大而不空,小而不碎,努力 达到大而实、小而精,是我努力追求的一种讲课效果。我围绕三个层面:人为什么要读书奋斗,名人名家是如何读书奋斗的以及我的个人体会。


        第一层面,我从革命导师、科学巨匠、大师泰斗等伟人身上得到启示。人的站位高,格局大,视阈广,成就才会显赫。正因为此,康德的思想影响了黑格尔,黑格尔的思想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的思想影响了毛泽东,毛泽东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并且还在继续影响无数代人。 


         新近看到一张漫画,山顶上、山沟里各站 一个人,旁注两行文字:“人 + 山 = 仙,人 + 谷 = 俗”。我党第一代领袖毛泽东在延安时期 做过形象的比喻:“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 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老人家似对这幅漫画早就有了注解。毛泽东一生酷爱 读书,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贡献的许多智慧,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读书有关。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对青年学子忠告:“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我上小学期间的笔记本上,首页摘录的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主人翁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 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五十多年来,这段名言一直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竭力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有此数据,美国2%的犹太人,控制了超70% 的财富,掌握美国的经济大权。难怪有人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美国人的口袋里,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著名的犹太科学家,可以说群星璀璨、光芒四射。历史上,至少有二百多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占据了从1901至2017年世界范围诺奖获得者总数的23%。进入二十一世纪,犹太人被授予26%的科研类诺 贝尔奖。他们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的0.2%,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4本书,而中国公民平均阅读量仅为 0.7 本。看到这个吃惊的数据,背后则是 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是全球人均阅读量首位的国家,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数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不只在金钱面前,犹太人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影响,被评 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和“千年第 一伟人”的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多像犹太人那样去阅读和思考。


        我的家乡位于豫北平原黄河岸边一个叫安乐寨的村子,是三国时代政治大家、军事大家司马懿的故里。仅近代一百多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时间里,诞生了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20多人,演绎了“两代五名士”、“一 门三代四议员”和“十步之内,人文浩荡”等 动人心弦的故事。孙中山的顾问,西北军校、黄埔军校教官,抗日将领,延安抗大学员和淮海战场等都有安乐寨人的身影。建国后,村子里走出了共和国杰出的经济学家王梦奎,高铁之父、隧道泰斗王梦恕,载入“中华中医昆仑”的重量级人物杨医亚教授及水利、美术、兵工、理论、书法、教育、农业等方面专家四十余名,享誉“万里黄河文化第一村”和我国北方地区的“才子之村”。个中主要原因就是重视读书和文化传承。


        

        圣贤云: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智,智者因书而乐。一个人生活的全部,虽然不是读书,可读书却是每个想成为智者的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世界级音乐大师鲁宾斯坦说过:“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西亚斯的图书馆建设是全省最好的,全国一流的。这样良好的条件和优美的环境,为读书做学问奠定了好的基础。


        谈及第三个层面,我的人生体会与感想,数十年悟出一孔之见,仅供参考。即:多思考。孔夫子的话可作引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过程应多发问题。爱因斯坦晚年感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陶行知先生总结的。大的方面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和解决问题是时代灵魂性人物的使命。我们则需要善于从宏观、中观、微观 多层面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读好书、好文章。每个学科创始人和领军人物的书,前沿高端的书,媒体、出版社、老师推荐的书要广泛涉猎。我过去曾提出过考察一个干部可以“三看”:即看他床头案边读的书,看他的朋友圈,看他的八小时以外。多交有品位的人。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多拜访名家名人。求学一定要找最顶尖的学问家去求,从名家名人身上汲取思想、品德、智慧的滋养。多动笔墨读书。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记,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读书时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读书应做有心人。多实践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不能将自己囿于一隅,目光短浅,坐井观天。在我35岁时出版的第二部著作《学步小札》后记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勤勤恳恳的学习,孜孜不倦的探求,坚持不懈的努力,积极追随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至于落伍”。而今我虽过花甲之年,仍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我仍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微薄之礼,是我讲的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我把近年来收藏的有关名人名家读书与奋斗的信息资料,利用周末两天时间,简单加以收集、分类、整理成册,供读者朋友聊博一哂。其内容,其品位,其事迹,其文风,相信读者自会作出公允的评判。我就不再赘述。  


        我要特别感谢的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副校长吴华先生和校长助理郭学德教授;感谢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和部分专家学者;感谢近千名师生自始至终认真聆听我的讲座。还要感谢数百名由于场地受限站在报告厅外、而未能听到我讲座的师生。那种场面着实让我感动和激动。但愿这份读物能给师生们的精神慰籍带来些许弥补,诚望能为读者朋友人生成长的正能量,提供一点帮助。我满怀希冀默默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