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展示栏目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春季学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达标创优展示活动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18   点击量:   
分享到:

 

为进一步提升我院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营造教师热爱教学、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全院思政课教学质量,根据《郑州西亚斯学院关于开展2024年春季学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达标创优活动的通知》(校教〔2024〕6号)要求,2024年4月1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号楼202智慧教室,开展了全院教师教学质量达标创优教学展示活动,郭学德、丁福良、王婷茹、刘章富、沈平、杜志辉、杨清涛、张玉、吕文香、刘元元、杨丽十一名教师进行了教学质量达标创优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学德教授主持。付瑞霞、沈平、赵园园、班超、王自芳、张月、王桂兰、张婧等教师组成学院专家考评组进行评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观摩。

学院院长郭学德身先士卒、率先示范进行达标教学展示。他展示的专题“弘扬伟大的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依据2024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第三讲  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第三个问题中的一个知识点,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塑基础上设计的一个专题。他首先以一段1968年12月5日周恩来总理听到我国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因飞机失事牺牲消息失声痛哭的视频为导入,引出“中国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精神”这一主题,进而从“中国需要更多的科学家人才”“致敬伟大的中国科学家群体”和“伟大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三个方面,对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精神进行了深刻精辟分析和阐释。

郭学德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家是人才中的人才、精英中的精英、翘楚中的翘楚;没有科学家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他以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的论断为依据,通过分析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分别给英国、德国、美国带来经济社会巨大进步的历史事实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必须拥有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当前世界科技激烈竞争的大势,客观上要求中国拥有更多优秀科学家人才。在“致敬伟大的中国科学家群体”部分,他以大量生动事例,深情介绍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群体,重点介绍了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罗阳等一批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在“伟大的中国科学家精神”部分,他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家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他认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是中国科学家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科学家的一种特殊精神元素。最后,他引申出对青年学生的三点启示:热爱祖国;刻苦学习;乐于奉献。

郭学德的整个达标展示,教学设计科学,内容丰富深刻,案例典型生动,问题导向鲜明,方式方法灵活,手段工具多元,线上线下融合,是一堂精彩的达标观摩授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丁福良老师以“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为题参加此次课堂展示,通过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们呈现出一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他以“什么是现代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内涵和现代化的本质。他把西方现代化的“串联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式”发展相比较,指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同学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和在新征程中不断奋进的爱国热情。同时,他详细解读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元素”,认为它既丰富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化内涵,又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婷茹老师通过说课和课堂展示两个环节,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她以问题和视频导入的方式,并以生动案例和数据,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基本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这两个课堂重难点。她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逻辑,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最后,她谈到,新青年生逢其时,要将青春之自我投入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

刘章富老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授课内容。她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课程,并以“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为起点,依次设问“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是什么、怎么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问题,层层深入递进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使学生在产生疑问和思考问题中找到答案。刘老师注重启发学生,通过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在让学生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沈平老师生动地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这一内容。她首先由预约的学习小组讲了“口袋烧鸡”和“半条被子”的故事,进而启发学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山沟沟走向全国”?这是因为,共产党上至领袖,下至普通战士,怀有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找到并践行了一条正确的新民主主义总路线。随后,她通过“扣概念”让同学以分组研讨、交流发言的形式,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应有内涵是什么。最后,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她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及其内在逻辑,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道路自信。

杜志辉老师选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为授课内容。在课程导入环节,他采用PBL问题导向法,通过“学习通”发布投票,让同学们思考“现代化”是否等于“西方化”。接着,他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同学们跟随马克思的穿越之旅,感受并归纳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让学生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新’在何处”。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实践要求。随后,他通过理论分析、案例展示、启发思维、归纳总结等方式,引领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征进行了重点讲解和难点突破,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四个自信”。

杨清涛教授以“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题,讲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第三章第一节的相关内容。杨教授首先以如何理解总书记所讲的“中国最大国情就是党的领导”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其次,围绕“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结合的视角,进行了重点讲解:一是我们党领导并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说明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选择、人民选择;二是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在党领导下,我们才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党的领导又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政治保证。最后,杨教授要求同学们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自觉。

张玉老师选取了“新思想概论”课导论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作为达标展示授课内容。她首先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就不能没有科学理论指引”,并以此引出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她从世界经济版图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带来的改变、全球治理体系发生的变化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何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中国和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她希望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刻苦学习,积极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吕文香老师以“如何正确评价资本主义”为题,以“问题链式”教学法展开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分析。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把人类从以手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带到了以经济大工业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它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无可否认的,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吕文香通过对资本主义自身局限性的客观分析,使学生科学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刘元元老师以“社会存在之自然地理环境”为题,为大家做了精彩的授课展示。在教师设计上,刘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充分利用“学习通”线上资源和各项互动功能,真正发挥出线上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的特殊作用。刘老师在注重阐释学理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运用“抢答”“投票”“提问”等形式,从分析“四大古文明”、“亚洲四小龙”、“地理环境决定论”等案例中,得出自然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只有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决定作用的结论。最后,她以西部地区如何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清洁能源、持续为农业赋能为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惠及世界“幸福路”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先进的生产方式可以克服和弥补自然地理环境的不足。刘元元老师的典型案例教学增强了同学们对国家脱贫攻坚战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专业本领,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杨丽老师围绕“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讲解。她以“学习通”发布的VR视频为载体,运用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三种哲学视野探讨文化的三重本质,厘定文化的理论渊源;通过层层设问,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层原因,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底气和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杨丽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理论知识点有机融入鲜活的思政案例中,用大量数据向学生展示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在课堂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理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

教学达标观摩展示结束后,专家评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进行了点评。他们对学院11位教师的说课、讲课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参加教学质量达标创优活动的教师,按照学校“达标创优”活动要求,态度认真,准备充分,内容充实,案例鲜活,表达流畅,而且教学设计到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元,线上线下融合,展现出了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达到了较好的达标创优教学展示效果。同时,专家评委针对达标展示中一些老师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混合教学深度融合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小组:王孟丹、孟任静


郑州西亚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电话:0371-62488669

邮箱:506440179@qq.com

地址:郑州西亚斯学院2号教学楼

Sias.edu.cn版权所有;    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