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帝论坛 -> 文字资料

第二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五)

发布日期:2023-02-22     点击量:
分享到:

黄帝文化和中华文化

余秋雨

我们对黄帝的确认,虽然代代都有传统,但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一点曲折。以前我们在说黄帝的时候,一般都是传说。当欧洲近代史学观念传入以后,大家对这个传说产生了怀疑。中国很多第一流的学者也曾一度相信中华文明是由外面传过来的。当时西方有一种说法,认为全世界所有文明的起源只有一个,在哪里呢?在两河流域。这个两河不是我们的长江、黄河,而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全世界的文明在这里产生唯一的源头,由它派生到埃及、印度,乃至全世界。所以,我国的学者也开始相信,中华文明很可能也来自于那个地方。于是大家做各种各样的猜测。“盘古”这两个字在两河流域里面有没有发音差不多的字?“黄帝”这两个字在两河流域里面有没有发音差不多的字?他们很快得出结论,无论是盘古,还是黄帝,都来自于伊拉克。分歧只在于他们是从哪一条路线过来的?有的说是从昆仑山那里过来的,有的说是从天山那儿过来的。

后来,倒是地质学家首先写了文章,从地质的发现来证明中华民族有独立的发展史。后来由于考古发现越来越多,而那种推理的证据越来越找不到,所以大家慢慢地相信过去的传说反而有道理,相信黄帝是我们的祖先。20世纪初期在中国学术界产生过的“中华文明外来说”我们现在不会再提起了。但是我们要知道,开始对传说作出某种现代首肯,时间并不太长。

一个风波以后,又遇到了第二个风波,可以叫“疑古风波”。应该说疑古学派是很高水平的学派,他们根据法国学者笛卡儿的理论,认为我们俱信不疑的好多传说,其实是应该持有怀疑的。只要没有证据,就要有怀疑的态度。笛卡儿的怀疑主义是以怀疑为手段,来取证。这些疑古学派怀疑中国东周以前的历史可能都是伪造的。这一来中国文明的历史一下子缩小了3000多年,只剩下3000多年了。但是他们要越过一座大山,那就是司马迁。司马迁把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那怎么面对司马迁?他们说,连司马迁这个起点都不可靠,司马迁只是凭他的想象力在说话。后来,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逐步地破解了这个怀疑。甲骨文的发现也有一个过程,首先是王懿荣和其他先生发现龙骨,后来由罗振玉、王国维先生等一步步解读。由于甲骨文,我们对商朝有了系统的了解,商朝以前的夏也有点眉目了。这样一来,周以前的历史都是骗局这种说法就不攻自破了。后来由甲骨文一点一点地来琢磨,中国的历史也就一点一点地往前延伸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甲骨文和其他考古发现,认定公元前21世纪,也就是4200年前,中华文明跨过比较成熟的文明门槛。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进入这个门槛,第一需要有文字,第二需要有城市化的居住方式,第三需要有青铜器,第四要有祭祀。很多早期文化,例如我家乡的河姆渡文化,由于没有找到这四方面的遗迹,只能说是“史前文化”,那是7000年前的事了。但我们必须注意,中华文明在4200年前跨越文明门槛之前,已经作了跨越的充分准备。5000年前,黄帝就是为跨越作奠基的领头人。黄帝呼唤着我们的祖先走向高门槛的文明社会。

我们的主题可以回到黄帝上来了。到现在为止,黄帝还无法在甲骨文和考古发现中获得确证,他还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可是,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他了。司马迁写过他,甲骨文证明司马迁对古代史的描述,特别是对商王朝的描述基本都是对的。因此说到黄帝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进行一些有历史依据的猜测。第一就是黄帝是哪里人?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黄帝与河南新郑的关系密切。有熊氏、轩辕氏的记载证明,黄帝就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

我们在说到黄帝的时候,不得不说到炎帝。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两人一定会连在一起的。炎帝要比黄帝年龄大一点,有很多史书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也有人认为神农氏是一个部落,炎帝是神农氏部落后期的首领。炎帝是农耕文明的代表者。最早我们的祖先,不管是生活在哪里,首先是采野果吃,和野兽搏斗取得饮食,见到什么吃什么,采取比较被动的方式。从炎帝开始就主动地种植了,因此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领导的种植范围已经很广,开始有初步的纺织,还派人尝百草,开始有了中药。炎帝的部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但是实际上那个生活水平很低。

这个时候黄帝出现了。黄帝在炎帝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已经做一些其他事情。他开始制造玉器,冶炼金属,创造文字,造船,养蚕抽丝,这一切都不是一般的农耕文明可以做到的,往前走了一步。而且那个时候,父系氏族的社会结构已经比炎帝时期明显了。这两个伟大人物,必然要发生战争。我们身为炎黄子孙,远远看到两位祖先打起来了,有点尴尬,能不打不是更好吗?但是作为后代,我们拉不住他们的衣袖,他们打起来了。

这是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像炎帝领导的这样对农耕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部落,好像看起来很有力量,实际上他们很难长时间地保护自己。炎帝是这样,其他部落也是这样,都可能在部落之间的战争中完全消失。那时的农耕文明,加上少量的手工业,文明的底线还很脆弱。在野蛮和夹击中,在邻居的互斗中,能够留下来的文明是少数。那时候,有一个声音出来了:王者何在?能不能让一个人出来整合一下,让他把各个文明的力量集中起来变成强大的力量?这个人,平心而论,非黄帝莫属。炎帝似乎一个老老实实的保境安民的农耕发明者和守护者,要他成为一个辽阔土地的王者是缺少条件的。而黄帝不是,他一直骑在马背上游走大地,他居无定所,目光远大,气吞山河,有王者气象,不得不用战争的方式来整合文明的力量。这个整合对炎帝的部落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情。因为我们原来过得很好,为什么要服从你?为什么要被你整合?炎帝会这么想,他想得很有理由。

这是伟大与伟大的冲撞,没有办法解决。炎帝有炎帝的崇高和庄严,黄帝有黄帝的崇高和庄严,两个崇高和庄严冲击在一起。黑格尔说:冲突双方不分善恶,都有最充足的理由。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黄帝和炎帝就发生了这样的战争。这场战争打得非常惨,结果是炎帝战死,黄帝整合了很大的一块土地,不管是黄帝的文明还是炎帝的文明,在这场战乱中得到了延续。两个部落整合在一起,构造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如果不做这个整合,中华文明有可能在更多琐碎的战争中不存在了。

黄帝后来还和蚩尤打仗。和蚩尤的战争,从史料上判断,可能更残酷,黄帝差一点打不过蚩尤。所以黄帝没有用对炎帝部落那样宽容的方式来对待蚩尤的部落、蚩尤的文明、蚩尤的民众。蚩尤也是一块很大土地的领导者,由于他太强大,黄帝就把他妖魔化了。黄帝正好在造文字,就把最不好的文字用在了蚩尤的身上。“蚩”、“尤”,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很负面。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蚩尤也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蚩尤战死后,他的部落后来被赶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也有部落留下,但有的部落坚持和黄帝的部落势不两立,不断地遇到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就走了。我去贵州、云南一带考察,有很多当地的苗族人说:我们就是蚩尤的后代,打不过你们,被战争赶到这儿来了。我说,这只是传说,但是即使是传说,你们居然这么美丽,你们祖先的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高兴。不管怎么说,蚩尤的部落,也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黄帝和炎帝打仗,具体地点在哪儿?比较多的说法是在现在的河北省。也有人考证,有很多遗址在北京地区。黄帝和炎帝打仗的地方离我们今天的首都不远,我就用写散文的思维产生了一个想法,黄帝和炎帝当年在战场上怒目相对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脚下将会出现一个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文明群体,认他们两人为共同的祖先。如果他们有预想的话,他们的表情会怎样?

从黄帝到夏朝中间,出现了大量的神话。神话,很有可能是真实的。大家知道,古希腊的神话有不少已经被考古学家证实了,荷马史诗的神话已经被局部证实了。文化人类学非常重视神话在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当中的作用,认为恰恰是神话造就了这个民族。所以从黄帝到尧舜禹再到夏商周,出现了那么多的神话,在我看来是黄帝余脉。

这些神话都非常美丽,我选几个,第一个补天,第二个填海,第三个逐日,第四个飞天。

先说补天。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能够把整个世界全部掌握,也没有一种破坏能把整个世界全部颠覆。在任何时代,我们最大的治国方法就是补天,中国历史上总有补天者。一切都在修补的过程当中。我们传说中的女娲,用五色土修补了天上的裂痕,让天不要塌下来,用自己女性的手把天支撑起来了。这个神话变成了民族精神,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补天者。

再说精卫填海。是为了报父仇,变了小鸟也要把海填平。嘴衔着石子怎么能把海填满?初听可笑,但是仔细一想却让大家感动。精卫这种不计最终后果的献身精神,在中国很普遍。我们说铁杵磨成针,滴水能穿石,就是神话精卫填海的精神。

再说追日。有一个叫夸父的男子要去追赶太阳。看起来有点疯狂,其实包含着一种精神。首先告诉我们,中国人对于天是平等的,对太阳是平等的,对日月星辰都是平等的,想追日,就追了,像追一个人一样。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是天和人之间的互相诱惑,互相追赶,而不是真正的“合一”。脚下的大地正在自己眼前展开,他死的地方就是美的升华了。

最后说说飞天,也就是嫦娥奔月。孤独中的美丽,美丽中的万众仰望。她想躲避,但是躲避到大家都能看到。把蓝天之美、月亮之美、风情之美加在一起了,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无限重叠的美。由这种无限重叠变成了一种诗意。我们神话中的嫦娥真正做到了,但是不是她一个人,这个神话决定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意境。

尧舜禹以后,禹的儿子决定要世袭,然后出现了夏王朝。这里面有一个历史观念要讲一讲。现在有些历史学家用现代民主主义的眼光,批评大禹是不是“家天下”,对他的儿子有故意接班的安排。这是对我们伟大祖先的贬低,我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以现代小市民的心理去评价古代伟人重大的政治决策。中华文明救亡图存,每隔一代都会遇到一个艰苦的时刻,那就是如何交班。每一次交班都难免出现军事争夺,这些军事争夺都很残酷。也就是说,每次都会把文明逼到破碎的边缘。

于是,大禹做出了一个政策构思,就是世袭,让儿子来接。千万不要断言这个决定是出于自私。其实,他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可能是蠢材,是笨蛋,是不孝之子,也有可能会遭到杀身之祸。但是他要寻找一种让社会损失最小,让老百姓损失最少的一个方法。只能用简单方式按血缘来交接。如果儿子能力不行,那就组织一个强有力的行政辅导班子。我们后来经过了几千年找到了很多其他方法,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适合世界上任何国家。

夏商周之后,大概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全世界出现了“智能”大爆发时期,几大文明代表性的智者一起出现了。这时才发现无论是黄帝,炎帝,也无论是尧舜禹,他们对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却还无法在思想上、文化上作出系统构建。思想、文化上的构建,全人类都要等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那个时代的智者很多,孔子比释迦牟尼小十几岁,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他们几乎生活在同时。

紧接着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智能大爆发,中国和其他大的国家一样,渐渐进入了帝国时期。为什么要有强悍的面积极大的帝国呢?我前面说了,这个构想在黄帝战胜炎帝的时候已经有了蓝图。当文明被野蛮包围,或文明与文明之间非要发生征战不可的时候,再高的文明也会消失在血泊之中。 我们想想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打得没完没了,聪明人多得不得了,好人也多得不得了,很多伟大优秀人物因为战争死去。我们很喜欢屈原,屈原为报效楚国,跳江了。能否像黄帝当初的构思一样,用一种更大的权力结束他们的互相征战?像大禹构思的方法一样,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结束他们的争夺?于是终于出现大帝国了。公元前5世纪前后那些聪明的头脑所换来的东西是百家争鸣,但是如果没有帝国,这些争鸣有可能会被风吹散,不见踪影,只有用权力把它们固定下来,才能成为延续的文明。于是,秦汉王朝就决定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独尊儒术等等,这才能使文明成为一个大的构架。

文明成为大构架以后,我还需要讲一点,再到公元5世纪。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受到了蛮族的侵略,西罗马帝国灭亡。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呢?也受到了蛮族的入侵,入侵的是原来生活在长白山东麓的鲜卑族。他们在军事上是胜利者,但是在文化上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就是向被侵略的汉族学习,加入了华夏土地,成为了炎黄大家庭的一部分。鲜卑族的“汉化”使他们真正变得强大,但同时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汉文化虽然有诸子百家,但过于斯文,后来经过重重战乱,汉文化更加疲倦,需要有北方马背上的雄风,需要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这种气魄。鲜卑族的骑士们给汉文化注入了这种雄风和气魄。此外,他们能够做汉文化的学生,也能够做其他文化的学生,于是他们做了印度文化的学生,又通过印度文化成了希腊文化的学生。这一下,就有可能创造伟大的唐代了。

“公元七八世纪的唐代是当时全世界文明的制高点”,这句话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课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没有一个外国教授反对。当时的长安城有一百万人,世界上其他同时期的城市是没法比的,唐代的长安有七十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名外国留学生。长安市民穿的是波斯的服装,吃的是阿拉伯美食,崇尚的是拜占庭的建筑,流行的是罗马的医术,好多在世界各地已经消亡的宗教,在长安都存活了。这真是一个国际级的大都市。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诗人那么多呢?因为幸福指数极高,所以人人都想写诗。炎黄子孙到了唐代就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文明底盘。

从我前面简单的叙述可以看到,黄帝的魅力在千年之后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他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血缘,而且是个兼容并包的血缘,由于他的开拓决定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土。他当时不得不战胜他本身也很佩服的炎帝,就因为有这个愿望,这个愿望后来逐步地被实现。虽然也曾被肢解,但是黄帝的这个愿望一直存在,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宏大的统一结构。这个结构非常了不得。我们不管生活在什么小山村,开口就是五湖四海,三山五岳。这个蓝图是谁描画的?是黄帝最早描画的,所以黄帝在那么遥远的年代就为中华民族描画了一个雄伟的基本蓝图,我们还要继续使黄帝所留下的这种强盛的多元并包的民族生命力,能够继续发扬下去。

Sias.edu.cn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