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帝论坛 -> 文字资料

第六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五)

发布日期:2023-02-28     点击量:
分享到:

那么这种认同危机对于我们今天来讲,应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严重的问题。而且我给你讲,现在中国人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都在面临着挑战。对内的凝聚力,大家都知道人跟人之间,过去大家谈情说爱还可以吟点古诗。我记得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如果要想谈恋爱,要是不能吟上个几十首、百八十首诗词,基本上恋爱成功的几率很小。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80年代上大学,中文系的男生往往是最俏的,就是因为他背的古诗词比较多,所以他能够引经据典的谈恋爱。现在中文系的男生就没有这样的地位了。昨天我还看了一个帖子,说什么男生最抢手?清华工科男,排在第二位的是上海大学工科男。排在前十位的基本上都是工科男生。为什么大家会选择工科男生作为自己情感可以信赖的一种方式?

大家觉得工科男生没有读那么多书,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相对稳定。而且因为工科的男生可能不用那么高的情商,所以在生活当中稳定性比较强。

我们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纽带的连接能力大幅度的下降,那么就导致我们今天突然重新出现的寻根热。我们想找到一个能够共享的价值体系,把我们在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漂流的这些个体能够连接起来。我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经历过来的人,我们当时物质上比今天差的太远,但是我们会觉得那个年代我们在精神上人跟人之间是互相能沟通的,所以我们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想法,包括我们的文化寻根、文化反思、文化出发,我们能够找到共同的语言。 但是今天可能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的满足,但是人跟人之间的沟通感可能比以前更加强烈,那么我们想找到共享的价值系统,让大家能够从中间找到信任。应该说最近这十来年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想找回中国传统文化,来救治今天中国社会之病和人与人之间交流之病,从传统文化中找回来,大家于是都知道无论是国学热还是现在我们马上要做的黄帝的仪式,包括我们做的各种各样的对古典文化的一些致敬等等等等,包括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一些传统伦理、传统道德等等,我们都试图用传统文化来解救或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认同危机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危机。

当然同时我们也想用这种方式向世界抗衡。因为大家知道中国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对西化有非常强烈的警惕和自觉,但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经济开放,使得市场经济挟持的中国巨大力量进入中国,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建筑模式、教育体系,至少从形式上来看越来越像西方。 简单的讲,就用我们现在所在的校园来距离,看起来就更像美国大学的建筑风格,我们有穹顶、有圆顶欧洲式的建筑等等等等。当然,这也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我们的服装,甚至我们解放军的军服都有点像美军的军服。

从这些所有的当中,你会发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那么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反思和寻根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内找到凝聚力,另一方面是对外我们要找到差异性。找到我们这个民族能够自立于民族之林的特殊性在哪里,这也是我们这一轮文化复兴热的一个前提。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我们现在担负着一个文化重建的责任,包括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些活动都是文化重建的工程之一。但是我自己还是再思考一个问题,在文化重建过程当中,什么是它的基点?是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复兴?我们中国文化赖以生长、生生不息的基点是什么?

我一直也在学习很多大师的一些著作,包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一直到现在,有一句话对我感触非常深,这句话也是从《周易》里面来的,叫做顺乎天而应乎人

顺乎天其实就是我们讲的要顺应规律。应乎人就是我们要相应人的需要。所以顺乎天、应乎人可能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前提。顺乎天应乎人可能起于几个基点,一个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以人为本,这句话从《管子》里面引用的这句话,实际上它也表明中华文化能够走到今天,它一定是反映了人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所以我们走到了今天,包括我们从法家文化最后有儒家为正最后到许多家补充的这样一个文化,也是逐渐的发展。

还有第二个特点,可则应,否则改,这是从杨雄的一篇文章中摘抄来的。所谓,如果他能够适应我们现在需要的,我们就把他继承下来,但是如果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需要就一定要改动他,传统不能因为他是传统它就有不可怀疑的、不可置疑的合法性。我后面会说所有的传统都是当时的现实,他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他满足了当时的需要,所以他成为传统,传统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不可置疑性。

我刚才说可则应,否则改。最近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引进一些变法者、变革者的语言来讲述中国文化、中国的政治。如果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要批判性的继承和扬弃。还有林则徐的先生的一句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经历过很多次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它没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是因为融合了这些外来文化走到了今天、发扬到今天其实也包括我们中国走到今天这种状况,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思想解放,没有市场经济吸收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不可能有今天。

因此复古倾向是应该警惕的,但是文化重建是需要寻根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讲有几点,从我自己的思考来讲,我觉得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可能就几点文,特别是有三点,特别需要我们来思考或者是来研究的。

第一,就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话。所有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要想获得生命力,必须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必须要给当代人的需求产生对话。其实《汉书》里面也有一句话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后知四经,由经四知今,就是以后的人看今天就像我们今天的人看过去一样,就是传统一定要跟今天的对话才有生命力,不是传统的东西都应该继承,我举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现代重新复原的血缘关系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大量的宣传孝道,宣传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东西,是否适合今天现实的需要,当我们把家庭关系置于至高地位的时候,我们就会形成契约社会的形成,今天突然家庭关系凌驾于社会公共事务之上,我们说一家人都好办事。“一家人”为“一家人”办事天经地义。

其实从五四运动到文化运动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让每个人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公平的社会交流中争取自己的地位。所以,我自己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上大学,我一生的成长过程很顺利,没拼过爹、没拼过娘,也没拼过关系,从来没有给人事处处长或者我的系主任送过一瓶酒、一条烟,甚至正眼都没看过他几眼。但是成长的非常的顺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你只要自己努力,有能力,你就能够走上你自己希望的位置,所以那个时候真的不像现在的学生那么苦闷、那么郁闷,那么对自己的未来不可预测。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有的同学可能读过一部小说或者一部电影叫做《高山下的花环》,这是谢晋先生导演的一部电影,是李存宝的小说。这部作品表现的故事是:边境自卫反击战,有一个军长的儿子,这个部队很快要派往前线,军长比别人很早知道军队要派往前线,这个孩子又是独生子,他母亲要求自己的丈夫赶紧把儿子从这个部队中调过来说,要不可能有生命危险。这个父亲勃然大怒说,我身为军人,怎么可以让部队上前线的时候把儿子调回来,临阵而逃?你让我的颜面何去?

用自己的私利为家庭某私利,感觉是一种耻辱。可是今天你有权力,你不为自己的家人谋私利,你变得特别无情,所有人觉得你有权利却不给自己的家庭帮忙是不好的。于是突然你会发现,近来我们回到了一个拼爹、拼娘、拼关系的社会。这个和我们文化当中缺少批判性的扬弃有关系。你知道,我们的腐败不仅是说在这种制度设计上给他提供了支持,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也给他提供了很高的支持,所以现在人不为自己的家人天诛地灭。所以这个意义上讲,说传统文化我们怎么适应今天的变化?刚才我们讲从黄帝文化开始,虽然农耕文化曾经是一个非常灿烂的中国农业文明,但是今天这个农业文明他中间的某些东西必须要扬弃,不扬弃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毒害极深。

所以现在我们讲拼爹、拼娘,一方面是社会的公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强大的文化支撑。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你现在没有权力,你永远都反对别人的权力,当你拥有权力的时候,你同样采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讲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应该继承,而是要批判性的扬弃,我们一定要重新去检讨、检索,其实在我们看到的黄帝文化当中那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强调了其实是人的发展、人的生存,我们为了人的发展、人的生存找到了一套文化、一套制度,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对话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在是一个孤立的中国,大家都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而且中国也已经被世界所关注。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但是中国文化怎么才能走的出去?走出去的第一前提就是你必须满足国际社会对你文化的需求。所有的文化走出去的根基就在于,你必须不仅满足你的需求,你要满足他的需求,你才能走得出去。就像两个人说话聊天一样,说我们两个人说话在一起聊天,但是我天天跟人说我家祖宗辉煌、我爸爸也很辉煌,我也很牛,所以你得听我说,你得听我讲,我想这样的谈话是谈不下去的,别人想,既然你祖宗也牛、你爸爸也牛,你就自己牛去吧,我不跟你玩了。

整体上来讲,我们会知道文化的走出去就是一个交流过程。交流一定是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妥协、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不能够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文化能够适应世界文化对我们的需求。所以,什么时候中国文化能够对世界文化做了贡献,就是中国文化能够满足世界人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为什么中国的武侠文化在西方它能够接受?是因为他满足了西方或者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另外一种文化需求,因为在西方人强调有武有力、强调阳刚、强调力量。可是在中国的武侠文化当中不仅有力量,我们更多的是以柔克刚、仁义至上的哲学文化。所以他们看中国的《卧虎藏龙》,大家知道是在中国、在西方国家包括在北美的票房排行榜上,这是排在票房排行榜上第一位的外国电影,包括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都在内,但是排在第一位的外国影片是《卧虎藏龙》,是中国以武侠为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西方人大多数接受他的原因是不仅有武侠、有动作,还在于他有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化,比如中国人的以静制动、中国人的自我可知。我看过一个评论,说这里面最吸引我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中国人的恋爱观。美国人的电影,你看看我们好莱坞的电影,基本上在酒吧里面看上三眼,回去就可以在酒店里面开房。看过这个电影,他说这个爱情很美,美在什么地方?这个人恋爱了20年,可是他们连手都没有碰一下,但是他们表现出对爱的坚贞和渴望,一定也没有比美国有性关系的爱情表现的弱,他们说这是中国人情感上的至善至美,那种情感上的内敛内涵,补充了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另外他说还有中国的武打,你看美国的武打都是硬动作片,都是拳打脚踢,鼻青脸肿,基本上都是膀大腰圆。大家知道像一大批动作武打明星史泰龙为代表,基本上脸上都是打的鲜血满面,而且打也打不死,起来接着打,都是用力量型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但是他说到了我们的《卧虎藏龙》里面,周润发和章子怡都是站在竹子尖上非常轻盈的点到即止,而且这两个人武打动作的设计,而且周润发经常是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手用剑轻轻一挑就可以,让人感到他致胜的法宝,而且穿着一身浅色衣衫,没有泥土、没有血迹,显得那么飘逸。这说明这个文化,西方人觉得它特殊的人文魅力和人生的价值观,类似这样的东西我们讲我们中国文化要对世界文化做贡献,必须要说我们在帮助西方人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人生,包括中国人的养生观念,但是你一定不能有说曾经我们接受过西方的侵略,所以我们现在的文化走出去有一种侵略心态走出去,你一定是走不出去的。

大家知道我们反对侵略,其实别人也会反对我们的侵略。在今天这样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之间一定是互相融合,甚至有时候会互相妥协。比如今天有很多人,当年大家知道张艺谋的那一批电影受到很多国内人的批评、批判,说他丑化了中国文化。事实上正是这一批看起来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的这批电影,引起了许许多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他在扩大中国世界影响力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为止正因为有了这一批电影,中国电影成了中国电影文化形态当中所有形态当中唯一能够在世界的主流文化位置上占据高位的唯一的心态。

大家都知道,中国所有的A级电影节,没有一个中国没有人拿过奖的,而且没有一个没有中国人去当评委会主席的,而且在所有中国A级电影节当中如果没有中国人参加,这个电影节就是一大损失,但是我们别的文化形态都没有这样的定位,只有这个有这样的地位。 所以适度的文化妥协、适度的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所以也包括那次我们在讨论黄帝电影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力图找到中西共有的价值观,这是我最后谈到的一个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和普世文化之间的对话,这个关系。

我一直再讲我们说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人的根本是什么?仍然是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最大限度的独立,而从社会来讲就是最大限度的公正,最大限度的正义。其实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也是这样一个理想,在我们人类、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把这个当成自己的理想。大家读《论语》、读《孔子》我们表现的大同理想不都是这样吗?人能够自由自在的不受到压迫的,又在物质上不贫乏的生活在世界上,所以中国人必须让自己文化的普世价值和世界相吻合,不能够永远忍辱负重,永远吃苦耐劳,我们只做奉献,没有权利作为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生标准。这不可能,大家知道如果我们把圣人作为所有普通人标准的时候,这个标准一定会越来越远。现在我们经常传播的一些文化是让大家完全做奉献、做牺牲,从小教他“孔融让梨”,但是真正教到最后这个“孔融让梨”让成了什么?孩子可能不愿意吃那个大苹果,天天吃苹果太累,然后把最大的苹果让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不是说自己不愿意吃,而是给爸爸妈妈说我这个叫孔融让梨,最大的我留给你吃,我只吃最小的,其实是他不愿意吃,再给自己加上一个非常道德化的伪装。这样下来人就会学会虚伪,这样的道德是不能够被践行的道德,大家知道如果把每个人都变成圣人,这个世界是很可怕的。

当然我们每个人成不了圣人,因此我们要找到普世文化。《功夫熊猫》大家都看了,说凭什么把功夫和中国的熊猫变成美国的电影?但是我们知道《功夫熊猫》里面我们没有给人提供一个多高的主人公,就是说没有一定要把这个熊猫变成高大勇猛、完美的圣人,而是把它表现成笨笨的、胖胖的,吃汉堡包比较多,人也不够聪明,但是有一点是坚韧,最后悟出了人生哲理,悟出了武术的精髓,最后能够立志的站起来,最后变成一个普适性的价值,变成人格独立、人格成长,被世界所接受。《功夫熊猫》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功夫和文化,甚至了解到中国有一种食品不叫汉堡包叫包子

这个例子现在反过来对我们说明了什么?就是我们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得有这样的胸襟,我们就得用普世价值和我们的文化相嫁接,我们才能满足世界对中国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大家的需要。我相信一种文化如果让大家都成为岳飞,都成为文天祥,这是不可能的,否则的话中国就不会有日本侵略者占据中国长达8年之久这样的历史出现,因为大家不可能都是圣人。但是每个人如果都为自己负责、为社会负责,肩负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反过来讲文化寻根,尤其在孟子的学说当中有大量对个体人格独立的描述,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我们把独立人格全部放到了家国一体的框架当中,因此我觉得这种文化我们必须要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继承下来的一些批判传统重新提起来,我们对传统要有敬畏,但是我们一定要有扬弃,否则传统文化就永远是传统,永远不能变成现实。

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生命力,要把这个根留的住的话,我们就必须要让他跟现代对话、跟世界对话、跟普世价值对话,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复兴的、真正的机遇。

我今天讲的内容就是这些,有很多可能是错谬,有很多可能也是一己之见,欢迎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Sias.edu.cn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