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帝论坛 -> 文字资料

第十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一)

发布日期:2023-03-20     点击量:
分享到:

谈黄帝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徐光春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再过五年,也就是说到公元2020年,中国社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希望过上的美好生活的梦想,将会在中国苍茫大地上得以实现。到那个时候,我们中华文明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光辉灿烂的伟大的阶段,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进步,生态更加好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将更加具备。所以,这次国际论坛以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与全面小康社会为题,来进行讨论,我觉得非常符合当前的形势,非常符合中央的要求,也非常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

下面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些想法,与专家学者们和各位同志、朋友们一起来讨论,抛砖引玉。

 一、第一个问题,我就先讲一下黄帝文化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关系。 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华文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阶段的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的最大特点和标志是什么呢?就是要在全中国消除贫困,这是中华民族形成以后,可以说几千年来五六千年以来,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事情。再过五年这个历史性的梦想就将走入现实,同志们,很快的这五年,一个全面小康社会将会出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每一个家庭的面前,每一个城市的面前。这是非常非常可贵的一件事情。 那么黄帝我们知道,是5000年中国先民各部落的联盟的首领,被后人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开发中华文明的伟大英雄,黄帝文化是什么呢?我做了这么一个概括,黄帝文化是以黄帝为代表的先民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先民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也包括改造人类自身的全部成果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文明从地平线上冉冉发出的一缕灿烂的曙光。这5000年前散发在中国古老大地灿烂的曙光和5000年以后将在我们出现的全面小康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讲一下这个关系。

第一,是源与流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奔腾不息的江河都有源头,5000年前黄帝和我们的先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自身、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开始的中华文明之旅,点燃的中华文明之火,是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日益进步巍巍壮观、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源头,尽管这个文明之旅的起步是蹒跚的,刚刚点燃的中华文明之光是微弱的,但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深厚卓远的中华文明,从此开始了艰难而光辉的征程。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黄帝文化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关系就是一个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个关系,我觉得是基与厦的关系。 高楼大厦建在基石之上,没有基石的铺垫,高楼大厦是无法建造起来的。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黄帝和我们的先人们开创的后原始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的架构,有了初始发展的农耕文明,有了朴素的思想道德理念,有了抚民安邦的探索,这些思想和实践、经验和成果是以后中国历经数千年不断发展进步的多种社会形态的基石,是以后中国5000年发展的铺路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5000多年来中国社会形态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巍峨大厦,这个大厦的建成离不开当年黄帝和我们的先民们为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所铺垫的浩瀚基石。从这个道理上来说,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关系是基与厦的关系。

第三,连与续的关系。 连续这个词是由连和续两个字构成,表示事物绵延不断,连贯永续发展进步的意思。连续这个词的关键字是“连”,没有“连”就不存在续。只有前后连接在一起、不割断、不分离,才能够持续永续的发展。世界上我们都知道有印度、埃及、巴比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在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的5000年文明是连绵不断的,其他三个国家不是这个情况。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中断了,为印度古代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佛教,早已经移居他乡,不在印度了,印度现在是印度教了。古埃及已不是今日埃及,现在的埃及人对古埃及文都已经不认识了。那么古巴比伦这个古老的国家现在已经基本上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了,仅有了一些文化遗产也是岌岌可危。是5000年中华文明巍然耸立在世界上,其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血脉、中华文化的代代相传,5000年前的黄帝文化历经无数朝代,到现在仍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文明至今一个新的制高点,从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和全面小康社会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历史发展的节点,而这个节点是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下来的。尽管漫长而曲折,但是它不中断。一直延续到如今,而且是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断提升,永续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帝文化与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连与续的关系。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黄帝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二、我讲的第二个问题,黄帝文化的精髓与全面小康的实现。我们不能泛泛而谈黄帝文化,也不能泛泛而谈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只有把黄帝文化的本质和内涵真正弄清楚,才能够有效的弘扬黄帝文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这个问题我已经在这些年来,我在多种场合我都讲这个问题。现在尽管炎黄文化讲得很响,也讲得很多,但是炎黄文化是什么?我觉得在很多人的心目里头是模糊的。就像现在我们的天一样,还有雾霾,看不清楚,讲不明白。有一个笼统概念,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反正炎黄是我们祖宗,炎黄文化是炎黄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我看没有很好的研究。我们一定要把什么是黄帝文化,黄帝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一定要想办法给它说清楚。我今天就向试图先说一下,完全是抛砖引玉。

黄帝文化我觉得本质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根据文献的记载,考古的研究和民间的传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三皇五帝时代,这个历史时期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后期,距今5000年左右的时间。曾经有一次我们省委开会,有些领导同志在一起商量,五帝有印象,三皇是谁?有好几种说法,没有说清楚。三皇到底是谁?一是伏羲氏,二是女娲氏,三是神农氏。那么还有一个说法,三皇是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我觉得这可以,没有什么争议,他带领我们的先民们开创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在文化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创新。燧人氏,为什么要把他放上去,因为他发明了火,人是离不开火的,只有火,我们才有熟东西吃,我们才能够取暖。那么神农氏这个大家也相对熟悉了,没有什么争议,就是炎帝。为什么我倾向于把燧人氏放在三皇之间,而把女娲氏拿出来?因为女娲这个传说,有点太神,因为她是造人造天的。这个造人造天,这个说法呢,我觉得离现实、离实际太远,而相对说起来燧人氏比较近,而且燧人氏符合我们人的发展进步的需要,他发明了火,而不是造人造天。

所以三皇我觉得是这么认识的,我觉得是伏羲氏、燧人氏和神农氏。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个统称为五帝,这些人为部落首领时候的这么一个历史发展时期,是我们原始社会的末期,是新石器时期的后期。 那么炎黄时期是指什么?炎黄时期我个人觉得,就是三皇五帝时期。那么为什么讲炎黄,把这个提出来呢?炎帝是三皇的代表,黄帝是五帝的代表,所以各有一个代表就是炎黄时期。那么这个概念我们给它理明确。这样就可以在下一个再来研究什么叫“炎黄文化”。 我觉得炎黄文化是炎黄时期的文化现象、文化意识、文化成果的总和。我们在这里讲的黄帝文化,我就是专门指是黄帝时期的文化,其实黄帝文化与炎黄文化,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只是一个时代的区别,一个发展程度的区别和内涵上的区别,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我们今天在新郑,是在黄帝的故里,研究的是讲的是黄帝文化,所以我们把黄帝文化单独拿出来讲,实际上黄帝文化、炎黄文化没有本质上差别,这个问题我想也是要给大家讲清楚的。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再给它缩小,回到我刚才要讲的那个话题上面来。黄帝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黄帝文化是黄帝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期后期,黄帝和我们的先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人类、改造人类的过程中,产生并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这一时期产生和形成的全部文化意识、文化现象、文化成果的总称。 黄帝文化时期,是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一个转换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当然这个转折点是比较长的一个时期。不是十年五年,甚至是几百年上千年,是一个转换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这一个时期的文明处在萌芽状态,显得稚嫩、微弱、毛糙甚至是无序的。不是有计划的来推进这项工作,需要什么就搞什么,想到什么就搞什么。还属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它带来的光明带来了温暖,也带来的希望。 从它所诞生的年代,已经在历史上占有的地位来看,我觉得黄帝文化的本质是当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反映,这是一个概念,是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反映,是进步思想意识的表现。这是第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显示,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我们黄帝文明时期就有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根系,是造福当时、影响历史、作用未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根文化、根源文化。是不是这个概念我们给它确立起来,这就是我要想讲的黄帝文化的本质,如果我们这样来认识,绝不会把黄帝文化当做一种落后的文化,当做一种腐朽的文化,而应该当成我们中华文明的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的文化。从这样意义上来认识,我们觉得黄帝文化就有重大的、积极的意义。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同样具有未来意义。

下面我就来讲一下,那么黄帝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黄帝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在那么几个方面,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要研究的,也是值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的。我给它概括了那么七个方面,其实还可以概括得多一些也可以,七个、八个、九个、十个,甚至都可以。但我觉得我们全面小康社会如果画得紧一点的话,我给它概括七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创造精神。 黄帝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期的后期,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末期,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很多很多的事情都要从零做起,这就需要发明创造。黄河和这个时期的先民们做了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做过的、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举几个例子,如让人穿上衣服,原始人是不穿衣服的,或者就是树皮在身上挂一挂而已。到了黄帝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开始穿衣服了,周易曾经有这样的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黄帝发明衣服,让人穿上了衣服。不仅发明了衣服,以后又接着发明了帽子、鞋子,中国人从此有了饱暖的体面的穿戴。又比如黄帝时期已经让人蒸煮食物,原来都吃生的。可是到了黄帝时候,熟的吃了,煮了吃了,或者烤了吃了。烹谷为粥,我看黄帝发明的不完全是粮食,燧人氏那时候都发明了火了,既然有火就可以用火了烤着吃,烤鱼、烤禽兽。再比如让人住进的房屋,以避风雨。黄帝发明了房子,让人住进了屋子,冬天不冷了,雨天也不淋了。又比如黄帝时期,让人在水中可以坐船了,黄帝发明了船桨。黄帝造书器,发明了铸鼎,发明了打井,而且创造了文字。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所以在黄帝时期的那种创造精神,我觉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既是一缕曙光,而且我觉得这缕曙光是非常非常灿烂的曙光,不是一般曙光。所以我给它概括了一点,黄帝的精髓:第一个,创造精神。 第二个,奋斗精神。黄帝时期属于原始社会的后期,人类处在蛮荒处境之中,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缺乏,人类没有摆脱原始生活的状态,住在野外,食野物,做着野人。是当时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境况下,黄帝与我们的先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发展下去,顽强不屈的与天斗、与地争斗与人斗,通过顽强的奋斗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升。当然我这里讲的“斗”不是简单的打斗,既有体力打拼又有谋略智取,动脑子想办法改变我们的生存条件,目的是为了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导权。这是非常突出的第二个精神,奋斗的精神。 第三个精神是兴业精神。黄帝时期由于人们认识能力和生产水平的局限,不可能有系统的成型的产业,但是人口的迅速增多和需求的不断增加,黄帝和我们先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随着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逐步探索出初级形态的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传说黄帝发明教会了人们养蚕、制衣服。这黄帝的夫人发明了养蚕,并且教会大家做衣服。黄帝又名轩辕,轩是直木,轩辕就是兽拉车,有史书记载,他为解决出行问题创造了车船,由此围绕当时人民普遍存在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生活问题,黄帝和先民人先后开发了种植业、畜牧业、纺织业、手工业等等,人类社会的初级这样一些产业形态。所以我给它概括第三个方面是兴业精神。

第四个方面,惠民精神。也可以说是利民精神,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期,当人类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进发的那一段岁月里,黄帝有大量有利于人们生存,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作为,无论是播五谷,种草木,修宫宇,造车船,还是作礼法,建文字,推算术,创音律,定嫁娶,都是惠民生、利社会的可圈可点、可歌可颂的好事、实事、大事,功德无量、流芳百世。司马迁曾高度赞扬黄帝的惠民精神和伟大功绩,宋书里面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帝出巡到了东海边上,有一只野兽跳出来,这个野兽是神兽,能说话,说达子万物之情,为时防害,说的是黄帝与大臣在狩猎到东海边的时候,忽然见到海中有一个能说话的神兽,把他知道的有关鬼神怪兽的事情都讲给黄帝听了,黄帝听了以后就叫大臣们把所讲的鬼神怪兽的样子画成图,并说明它的害处,颁布天下,让老百姓注意防范,免受此害。 孔子也对黄帝爱民利民的品德给予极高的评价,据《大戴礼记》记载,孔子弟子问孔子,黄帝为什么活三百年,因为当时传说黄帝活了三百年,有记载说黄帝活了110岁,但民间传说黄帝活了三百岁。孔子弟子就问孔子,黄帝为什么可以活三百岁?黄帝活的时候有一百年,老百姓得了利,那么黄帝死了以后,老百姓把他的神供奉起来,又一百年,最后一百年,人们又把黄帝的思想、黄帝的道德教育他的后代,又是一百年。所以孔子说黄帝三百年就是这样的。所以黄帝活了三百年。这一个孔子的回答里面可以看到,孔子对黄帝的伟大功绩,特别是惠民利社会的这样一种精神,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第五个,崇德精神。 黄帝是远古时期深受先民信赖和爱戴的部落首领,他为人宽厚仁慈,为政德刑相符,十分重视道德的力量。有一个传说,黄帝部落人们在两座大山之间河谷里面从事农业生产,两山之间有一条河,冬天河水结冰了,人们可以从河上走过去,从冰上走。但是夏季就不行了,夏季水流湍急,两岸的人们就无法过去了,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有一天一个老汉涉水而过,被水冲走了。站在旁边的黄帝和大臣急忙去救,但是由于水流太急,老汉没有被救上来,被洪水漂走了。那么这个黄帝就十分痛心,心里想要是这个河上有一样东西,能让人们走过去,那么这个老人就不至于被水冲走了吗。正在这个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一棵大树被洪水冲倒了,倒在这个河上面。树上面有几个松鼠来回跑动,这就给他一个启发,他说我们多砍一点大树,架在这个河上面,人不就可以走过去了吗?人就不会掉到河里面了吗?不管你冬天夏天,人都可以走去了吗?他想到这里就叫大臣们组织人做这件事情。从此人们就可以在这些树上面渡过河去了。这就是黄帝的这种为民爱民的这种精神。这也是一种人与人之中早期的道德理念。 黄帝给老百姓带来很多福祉,不仅赢得本部落老百姓拥护,还受到其他部落的向往。当时炎帝已经势单力薄,大势所趋,黄帝修德抚万民,诸侯离开神农,归顺了黄帝。对于敌对的部落,黄帝也是宽厚待人,以情待人。对于蚩尤的侵扰,我们都知道黄帝是大战蚩尤,但是在大战蚩尤之前,黄帝是不准备打,不准备动干戈,黄帝曾经用仁义去感化蚩尤,让他放下干戈,但是蚩尤不予理受,最后黄帝不得不动用干戈,大战蚩尤,征服了蚩尤。当然了,历史上对这件有这样一句话的评价,写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就是黄帝他以仁义来感化蚩尤,但是蚩尤没有接受。最后黄帝不得不动武征服了蚩尤。所以我觉得这第五个方面的精神就叫崇德精神。

[1] [2] 下一页

Sias.edu.cn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