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方面,叫尚和的精神。主张和谐、和顺、和睦、和平,是黄帝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黄帝主张君民之间要和谐,社会关系之间要和顺,部落之间要和睦,天下要和平。他坐在部落首领的位置上,他是天天胆战心惊,为什么胆战心惊?他担忧的是这个位子保不住,坐不稳,这个江山坐不稳。于是他就主张要“和”,因此他始终把民情民意放在心上,努力地为民谋利,建立和谐的君民关系,这是君子的君,君民关系。黄帝通过制订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之和,让人们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建立起和顺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黄帝不仅在本部落内“行仁义、重德治、和人心”,而且其“行仁义、重德治、和人心”之举也影响了周边的部落。周边的老百姓都非常尊重、非常期盼、非常希望能够获得黄帝的这种仁义之举。这种和亲的原则,那么随着亲和之治的事实,黄帝逐渐统一的中原。黄帝精神里面重要一点就是崇和的精神
第七,重文的精神。 在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黄帝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而且重视文化的开发。这在5000年前远古时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创造了文字,创造了音律,创造了图画,使文化最基本的工具和载体建立起来了。文字、音律、文化,这是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和工具,黄帝给它建立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创建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道德文化,成为中国儒家、道家、法家学说的根源。譬如说仁与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而以人为本,以礼为治,在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和传说。那么无为是道家所说的核心,其本意是顺其自然,要求人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黄帝的一些思想与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是非常相似的,曾经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黄老之学。黄帝时期已经开始重视法治。我讲这些说明黄帝重视文化,特别是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是中华优秀道德文化能够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我讲的七个方面,叫做黄帝文化的精髓。
下面我想讲一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军时代号召。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检验工程是否建成的标准是“全面”两个字。这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我刚才前面说了全面小康社会,要抓住它本质。现在我们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全面”,全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要实现小康。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群体都要进入小康。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要达到小康。也就说一个不落、一地不漏,一人不少,都要进入小康。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严酷的要求,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标准。 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要进入这样一个境界,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换句话说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精神力量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是怎么说的,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又强调要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和新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这里讲需要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当然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所需要的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所以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内容,把精神力量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这种精神力量是什么,怎样强化这些精神力量,都讲得非常深刻的,也讲得非常明确的。我们只有全面认识这到一点。 那么黄帝文化跟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关系呢?我前面就讲了黄帝文化的精神,从黄帝文化的七个方面的精髓来看,没有一个不与我们全面小康社会有关,换句话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这样七种精神。创造的精神、奋斗的精神、兴业的精神、惠民的精神、崇德的精神、尚和的精神、重文的精神。没有这七种精神的支撑和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很难建成的。
所以黄帝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我们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和谐、上下和顺、周边和睦、世界和平,而黄帝文化中崇尚和谐、和顺、和睦、和平的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志们,我们现在的情况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说,整个说还有不和谐的方面,上上下下还有不和顺的地方,周边还存在着不和睦的隐患,天下还很不太平。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志们,我们要发扬黄帝精神,要弘扬黄帝精神,要坚持和谐、和顺、和睦、和平,为我们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黄帝文化的精髓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最后我想讲一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弘扬黄帝精神?我讲四点。第一,要坚持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应该是我们研究古文化需要坚持的重要方针,古文化距现在都有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黄帝文化距离我们都有5000年了。所以,研究古文化研究黄帝文化的目的,不是为研究古文化、研究黄帝文化而研究古文化、研究黄帝文化的。是为了支持现实,为了服务现实,为了发展现实,所以当前我们国家最大的现实是什么?就是再有五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13亿多中华儿女黄帝子孙的溯源,我们要通过对黄帝文化的研究和发扬,从黄帝文化中找到营养、找到力量,找到支撑,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所以这是一点,我觉得要坚持古为今用。
第二,要坚持推陈出新。就是要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对古文化不能食古不化,不仅对古文化无补,也对新文化无益。黄帝文化作为5000年前的文化,是5000年前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状况的产物,是5000年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是5000年前古人思想和实践的结晶,是当今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它已经是一个历史文化的遗产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要做到推陈出新,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其次要坚持,就是把精华的坚持下来,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第三再就是要创新,要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路径,这样古文化、黄帝文化才能够永葆青春,才能够世代受用,关键要掌握它的精神实质,黄帝已经发明文字了,我们还要发明文字吗?是不是?黄帝已经发明音律了,我们还要发明音律吗?不用了,我们要把音律用好,创造新的歌曲,为我们的现实服务。黄帝时期的农耕文明跟我们现在的农耕文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现在已经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业了,但是黄帝的这种创造精神,仍然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是迫切需要的,我们新的五大发展理念里面第一条就是“创新”的理念,而创新的理念黄帝时候就有了,我们要有现代化的发展。所以我强调第二点要推陈出新。
第三,坚持学用结合,研究弘扬黄帝文化就是要学习运用黄帝文化,学习与运用不能脱节,不能分割,要紧密结合。结合就要选好结合点,古文化不是与我们现实文化都能够结合的,毕竟现代社会生活要比古代社会生活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复杂得多、新颖得多。因此这样小的对大的、窄的对宽的、旧的对新的,那么这两者怎么样结合呢?就要选择好一个结合点。正好把黄帝文化在当前的运用要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性就是结合点,就是能解救我们当前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遇到的问题。这是要有一个结合点。第二,结合要有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黄帝文化的本身,也就是说要把黄帝文化中最生动、最深刻、最精华、最有用的东西发掘出来、概括出来、提炼出来。第二个就来自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最需要、最重要、最紧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梳理出来,这样就能够结合了。怎么能够结合呢?就是一个有黄帝文化,里头有这个东西,一个我们现实生活中要,一个“有”,一个“要”,这不就可以结合了吗?“需”和“求”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这是我讲的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面向大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万众一心共同奋斗。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精神力量,黄帝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必须深入基层、面向大众,要走出“象牙塔”,把黄帝文化推向厂矿企业、居民社区、大众小学、山庄农村,要让老百姓学好黄帝文化,掌握黄帝文化,运用黄帝文化。要生动活泼,要用讲故事画图画演电影的方法,把黄帝文化的故事讲给群众听、画给群众看、演给群众看,让群众能够喜闻乐见、入耳入脑。最近我们排了一个电影,而且是3D的《轩辕大帝》,不知道在座大家看了没有,我建议大家看一下。这个即使我们研究黄帝、炎黄文化的一个产物,也是我们弘扬黄帝文化的一个创举,用生动的艺术的形象,来反映和宣传炎黄文化,宣传炎黄文化的伟大功德,从而来继承和弘扬炎黄文化,建议大家很好地看一看这个电影。 最后,我觉得要从具体的事情,细小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做起,切忌高大全,防止空对空,弘扬黄帝文化不是让大家去当“黄帝”,而是要从每一个人身边的事情、具体的事情、细小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够把黄帝文化真正学到手、派上用。
最后,我想再说一段话,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地指出,他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同志们,现在我想我们已经明白了,也已经想对了,我们是谁?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从远古时期的炎帝、黄帝统领的原始社会走过来,在炎黄文化的抚育下,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过来。要到哪里去?要到全面小康社会那里去,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里去。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奋发有为地走下去,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达到,直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让中华文明散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普照全中国,辐射全世界,泽被全人类,我的讲话玩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