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继承和弘扬
王黎光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这个音乐的传承,这个主题是实际是一个泛主题,让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今天能跟我们在座的这么多的同行在一起讨论关于音乐的传承和发扬的话题,为什么说大家都是同行呢?曾经有人问过我,说什么样的人是音乐家?我跟大家说,其实音乐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劳动和生活当中带来的我们内心的感受,掌握音乐的人实际是包括我们看到,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那都是表达音乐的人所做的事儿,懂得音乐的人才是更高层次的音乐家。因为懂得离高尚很近,所以我说我们今天在座的观众、今天在座的朋友们一定都是懂得音乐的人,所以我才说今天跟同行们在一起,一起交流音乐的感受和话题,我非常高兴。
说到我们这个论坛,我觉得非常的好,就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究竟如何认识?如何继承和发扬?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过程当中,的确有很多遗憾。也有很多看法。但是,有看法、没办法,这恐怕是我们在对传统文化弘扬和发扬过程当中实际操作层面的事情。比如说我刚才讲到,我的音乐,那么我的音乐创作应该说从交响音乐,从室内乐,从电影音乐包括歌曲等等,是都涉猎到了。但是在这个音乐创作当中,如何展示、如何使我们的音乐传统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实际是一个大难题。确实是非常难。
在这里面我想就我的创作给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我的第一部作品、电视剧作品就是《宰相刘罗锅》,这个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老百姓。当时在北京电视台首播的时候引起强烈反响,当年新闻宣传曾经还有这样的报道,深圳市改革开放的城市,当时电视台播宰刘罗锅,大家说万人空巷,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看宰相刘罗锅,是因为剧情好、演员好,音乐也得到大家的认可。当年我们还记得那个时候社会上也在渴望反腐败能够有些实效,所以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老百姓这句话,深得人心。那么在写电视剧的这个过程当中,我详细地了解了一下包括明清时期的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我发现有一点就是从音乐这个角度来讲,明清时期音乐发展,不算最好的,而且还不断的在走滑坡,那个时候叫民间小调很多,但这个民间小调也在不雅的场合当中出现了很多,包括像当年我们都说北京有八大胡同,像这一种场所,包括像有一些北方的一些戏曲格调不是很高的,在老百姓中流传。又如何能够使我们在这个音乐创作当中能够把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东西吸收进来?又能够给大家所表现呢?
然后我就做了很多的尝试,而这个尝试过程当中,就是后来大家所听到的,因为今天我还不知道我们的论坛有视频,有音响,我要知道的话我把我的视频音响就带过来,这样给大家看更直接也更生动。印象比较深的是我写的电影《天下无贼》的时候,整个电影音乐当中,大家都知道《天下无贼》是一对贼伉俪,通过有了孩子以后良心发现,想继续做好人。其实那个片子是讲述了这个贼入道难,出道更难艰辛的人性变化的过程。那么它实际是一个很分裂的,那么贼能做电影的主角,能成为主要角色,在当时就有一个电影的审查和这种风格,还有过争论。但是我作为电影音乐的创作者我更考虑的是如何用音乐的方法表达这一种人性的认识。
那么大家如果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就会有一种印象,实际在片子当中我大量的运用了一些不是我们五声音节体系的音乐,包括刘德华饰演的和女演员在火车里面打斗,我使用了伦巴的节奏形式。但是整个的音乐设计我都是画出、画进,跳出跳进这样一个方式。但是在音乐最后的部分,我唱了一首歌《知道不知道》,画面是王莉怀着孩子,在最后在向这个佛祖拜佛的时候,她认为她自己脱离了这个苦海,能够重新做人。所以我就用了一首山西民歌叫《知道不知道》,那首歌曲用完以后,当年在KTV的这个卡拉OK演唱,曾经有一整年它排行是第一名。我们也是没想到,后来很多人说王黎光创作了一首非常有民族气质民族特色商业作品,我后来告诉大家实际不是,那是一种民歌,我只是把山西民歌《知道不知道》经过改编填词重新诠释了一遍,再加上电影的这些细节、电影的情节,所以大家感同身受。
我所讲的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实际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非常被我们接受的,我们现在大家看到很多娱乐的节目,包括电视台播出的一些这样那样的高收视率的栏目,我们大家都觉得好象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缺失。我在大学里工作,我有一个很深厚的感受,大家都在讲说90后的孩子们如何如何,我觉得对他们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实际在我们的血脉当中,对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是接受的,而且这种接受的这样程度,是既快又坚定。我们只是有些平台和有些引领方式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我们自己认为很现代的、很时尚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些节奏性的东西,包括一些音乐的东西,它实际都是这个我们中华民族之外的一些民俗的不健康的东西,被别人已经淘汰掉了,我们拿来还作时髦。
最简单的例子爵士的认识,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一个节目,有一所大学的学生在唱爵士风格作品,我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歌曲,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歌曲?他说爵士年轻有活力,我就告诉他你去查一查爵士的历史,究竟是年轻还是古老?我们有时候从文化层面上,不能够很好地去认识这个问题,盲目地拿来。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学,我是音乐学院的教师,所以我举我们艺术院校的这个例子。
我们中国有11所音乐院校,但是我们这11所音乐院校大概大部分教学体系都是搬来的,拿来主义,别人什么样、我们就什么样;别人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办。那么实际在这种体系下教育出来学生是什么状态呢?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有一个不是很准确的认识。这一种我们现在都提出来弘扬,不断的创新,其实我们有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诱导,创新不是推导重来,创新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夯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创作当中经常会有这么一种体会,我带我们的学生去新疆、去云南采风,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民间的一些艺术元素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在云南的时候曾经有一年去石林地区,走了十一个村子、4个乡,大家可能在这里面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就是阿诗玛的故乡。
我们发现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连自己民族的习俗都不知道,比如说我们到了彝族区。当年就有公房,我们有一首歌叫公房恋歌,彝族在孩子到了16岁以后基本上就不再家里和父母一起生活了,一定要到公房去住,白天参加劳动,晚上集体生活。公房什么概念?就是我们的集体宿舍。实际就是我们的集体宿舍。当年文革时期曾经有一个“左”的思潮说这个少数民族,说比较开放,说男女不健康。实际他们是把孩子们推出去,能够很好的自立。这个公房到现在都没有恢复,以至于少数民族在锻炼自己孩子自立方面,在彝族方面就有一些遗憾。包括它还有一个习俗,每一个村子都有一片非常非常枝繁叶茂的一片树林,它叫密植林,密植林是做什么作用?它在每一个树林的村口都有一个像老虎口一样的势头垒起来的大门,那个时候不允许女性进入,它有一种宗教仪式在里面举行。就是每一年的一个节日,都会全村的男人们进入到密植林组织宗教活动,这个时候村长和文化传承人在密植林里担当一个什么角色,就是我们男性平日生活当中的压力,家中的不幸福,包括自己事业上的追求还不能够完全达到的时候,通过在密植林里面向我们的文化长者向村长宣泄,通过这样一个宣泄,把心中的压力释放掉,把自己心中阴霾的东西释放掉。当他们走出密植林的时候阳光向上一派和谐。通过这样一个宗教,看起来是宗教形式,甚至有人说它是迷信活动,但是让我们所有的村民都有良好的心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正能量。现在年轻人也不做这样的事情了。
由此而来我们所讲到这些例子,这是在我们艺术实践采风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就由衷的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东西都不在了,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再把它捡起来?我们有的时候讲,有人说,说优秀传统文化,说我们现在都在创新,都在发展,谁还来得及回头看?我在采风的时候给我们所有的艺术院校的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在唐代有一位布袋和尚,他有一句很著名的一首艺术诗词,叫什么呢?叫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在江西的时候,我说我们俯下身子去劳动,就你知道这首诗如何写我们劳动,手把秧条插满天低头遍见水中天,他俯首就能看到,心地清静,就是心里面净化,一定要干净,这才是人间正道。所以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因为插秧是一点一点向前,一点一点向后退。所以我给同学们讲不要怕回头,不要怕对我们传统优秀文化的梳理和总结,当你回头一步,可能你会向前十步,就是这样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有一种不自信,我们认为我们停下来的时候,是不是时代已经飞速向前,我们赶不上了?
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文化意识当中,我是认为尤其是1841年以来,我们100年来的殖民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我们很多人的头脑当中里面,这个殖民文化已经潜移默化,什么都是别人的好,什么都是我们的差,我用音乐的形式告诉大家,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世界已经变成多元化,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对我们中华文化表示兴趣,有很多很多人学习中国的二胡,有很多很多人演奏我们的二泉映月,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精髓,把它能够演奏的注入我们心灵深处。就像我们学习小提琴,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让欧洲人满意到极致的欧洲文化的表现,因为我们是东方人。因为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是东方文化,东西方文化是因为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不同,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不同,而形成的。所以就此一点,我们没有道理不为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没有道理不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不可复制的文化。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刚才讲了我们在一百多年的殖民文化过程当中,我们确确实实存在文化不自信这样的一种遗憾,但是真正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是什么?我们永远走出去,比如说我们的大学能培养出美国的科学家,我们中国音乐学院能培养出美国的音乐家吗?那反过来也一样,他们也培养不出中国的音乐家,但是文化艺术是大同的,我们培养的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当中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音乐人、科学人,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也是应该做的。那么于是我们转过来再说到我们艺术创作,我说如果我们坚定这样的一个信念,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至就有一个很正确的认识。我们中国音乐学院最近提出了一个办学理念十二个字,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继承的承,国学,是中华民族信仰的价值理念,是中华儿女的灵魂,也是我们中国音乐以后的信仰,我想我们最简单的讲,我们是中国人难道我们对中国文化不去学习,我们还去学习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定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借鉴,借鉴的结果是壮大我们自己,这才是我们真正学习方式。
扬国韵,这个“韵”是韵味的韵,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造就什么样的人,就我们艺术院校来讲,你看有些影视明星演员演奏家、艺术家,你看他都很有气质,很有范儿,但是很多人,你不能交流,两句话,如果你看气质是一百分,说上一句话,可能90分,再交流一次80分,再交往一次60分,一次比一次不如,为什么?就是我们国学底蕴差。所以我们应该教育什么?我们应该培养高雅气质生生不息的国学底蕴,我想这才是我们培养的人。我们有时候说艺术院校你就比得了清华北大吗?很多人对学校也分三六九等,我是这样想,我们学习艺术的人多学学文化,我们通识教育的学子多学习学习音乐,音乐是心灵的教堂,它净化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脱离低级趣味。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我有一次举一个例子,我出差我在头等舱休息室,衣冠楚楚的一个中年人,把这个故事还发到我的微博上,走到我的旁边,顺手拿到一只犁,吭哧就是一口,那个犁汁还飞溅,声音之间还带着快感。吃完犁放下顺手拿起坚果,往嘴里扔,这真准,扔一颗是十环进入嘴,大厅里面到处回响的都是他的声音。我们想有的时候,有了财富,有了一定的身份,还是这等模样。当时我就给身边的人说,说如果学习音乐就好,就不会这样。我听说今天到这里来还有一些公务员,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吃了饭、喝了酒就开始唱歌,卡拉OK这个东西非常好,疏解一下压力,抒发一种情感,把音乐变成一种人人都所为,但是分时间分地点。一定要在酒后,再找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哎呀,这个味道一下都变了。所以说我在这个时候,真想去让他学一学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是美好的?所以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有没有这样的习惯。
我曾经在大学校长班,都是大学校长们在一起,我给很多校长也提过这样的建议,当你健身地走入那个KTV的时候,谨慎地张开你歌喉的时候,你的教养就有了,这个教养从哪儿来?也从我们的国学当中来。有的时候,其实我们说这个国学说起来之乎者也这么难,其实很简单。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都应该有一种自然的对文化的吸收。我刚才跟咱们的主持人刘芳菲我们特别熟,我有幸跟她好几次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全球60亿人的收视率,它的时间正好是1月1号下午5、6点钟左右,我们中国都能看到。我有一个最大感受是什么?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所有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平反而高尚,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给我最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