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理念的交流
傅佩荣
谢谢大家!在四百多年前天主教派了一位叫做利玛窦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来中国之后跟中国的文人互相认识来往,写一封信回到罗马的教皇,他提到一个问题,他说我来到一个国家叫中国,他们的念书人不相信我们的上帝,但是又有很高的道德水平,这句话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因为在西方的传统里面,他们认为一个人道德高一定要有信仰,等于是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信,道德恐怕有问题吧?为什么?因为你什么都不信,你做任何事情,但求侥幸。只要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管我,我就做了。我为什么不做呢?所以在西方有这样的一个背景,认为说有宗教信仰才有高的道德,没想到来到中国之后,发现中国的念书人他并不相信你们那个上帝,但是道德水平很高。为什么?因为他有儒家。
中国的儒家我们在大学里面看到所谓的诚意正心修身一个人要慎独,就算没有人认识我,我一个人在房里我也不做任何不对的事。所以这就是中国人儒家很好的思想。所以中西文化的交流要从哪里入手?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首先我们简单说一下到底文化是什么?因为文化这两个字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一谈到中国文化大家都觉得非常自豪,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没有问题。但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有四个特色。
第一个,跟自然界不一样,讲到自然界就是一个字讲完了,就是直,直接的直,假设你今天去一片森林,绝不会有两棵树,因为时间太久自己交叉变成一张桌子,你到森林里看到一张桌子就知道有人来过,因为只有人这种生物,他才会把自然界稍微调整一下,适合我们所需要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安全更便利。那么文化的文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人造字特别有意思,文化的文这个字在古代的解释就是两条直线交错就是文,就是我们人类的脑袋把自然界的东西交错一些变成一种我们所需要的状态,所以才开始有了文化的发展。简单来说,有人类才有文化,没有人类就没有文化了。所以第一个文化的特色是异于自然。 第二个,形成传统。传统这两个字跟时间有关,一群人在一个地方住一段时间就会有自己的文化的遗迹,传统就慢慢出现了。这是每一个社会都一样的。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叫做自为中心。我这边只讲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犹太人,大家都知道犹太人人口很少,但它历经三千多年还能存在,在二战的时候被希特勒杀了六百多万人,但是终于在1948年建国以色列,现在还是活得很有劲,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就是他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上帝特别选的民族。我们中国人不用羡慕他,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自己称为中国?中这个字怎么来的?有各种说法,我觉得有一种说法比较可靠,古代是一个部落社会,部落有一个领导,他所在的地方插旗以为号,代表旗子升上来,大家知道领导在这儿。旗子本来是一面,风一吹两面飘,就变成我们中间的中这个字。有中间才能分出东西南北,所以我们的祖先认为我们自己是在各个地方的中间,中间代表最高的权威,代表文明发展最高的程度。这是我们的祖先对自己的一种认知。所以我们身为中国人在这一方面有一种先天传承下来的一种自信,但是很可惜外国人他不接受这种解释。他把你中国人翻译成什么?China,因为在秦朝的时候跟罗马有一些接触,秦这个字他发音就变成China了,后来到宋朝的时候,China这个词变成瓷器,瓷器这个词很脆弱,所以它就这么一直称我们中国为China。他如果接受我前面的解释,他应该把我们中国这个词翻译成为在中间的国家,The Country in the center,那外国都在边缘,他们很受不得。不像我们中国人很友善,我们翻译德国人道德吗?美国人美吗?法国人有法律吗?有吗?所以我们谈到在文化上我们的祖先是有智慧的。 第四个文化跟人的生命一样,人有生老病死,文化就有兴盛衰亡。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要了解一下文化的兴盛怎么回事,为什么又会衰亡呢?到底要怎么去掌握这个关键? 接着我们就要看到文化的内涵,它有三个层次。
有哪三个层次。身、心、精神三个层次。比如我往这儿一看,大家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老人家,刚才主持人太客气了,他年纪不到50就变老人家,但是我看到前面有几位前辈,我也不敢说老,因为真正的老在古代70以上才算老,我只能算耆,耆老的耆,60以上。那你现在说中国文化,文化这两个字,它跟身跟心你看一个人就知道生理健不健康,大概多大年龄。心代表什么?你可以跟别人沟通交流,可以做选择,这叫做心。另外还有一个精神,又称作灵,我们就针对人三方面的能力开展出来文化三个层次。
第一个器物层次,什么叫器物层次,就是生活上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孔子曾经周游列国,14年很辛苦,结果才跑了三个省,现在太方便了,飞机一坐马上就到了,所以今天在器物上远远超过古人。现在很多人喜欢诗词,你看杜甫写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打仗的时候你收到一封家人的信那不得了,高兴到不行。现在呢?手机直接视讯,你跑到美国去也跑不掉,直接就要见面了。所以这说明什么?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绝对是正面的。但是你要有一个平衡的观念,所以就要谈到制度。 第二是制度,人类社会的制度并没有绝对完美的,每一个社会都在不断的改善。那请问为什么人类社会需要制度呢?因为人有理性,他是万物之灵,只要有理性一定替自己考虑,这个话没有什么偏差的意思。一个人替自己考虑很正常嘛,比如说假如我这个人老替别人考虑,那就麻烦了,我今天要搭飞机到了机场之后,我先替别人考虑,先关心别人的飞机有没有准时,关心之后我的飞机走了,那我为什么到飞机场呢?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制度,在欧洲教过书,看到有一个国家非常繁荣富庶叫做丹麦,你只要是丹麦公民,从生下来到大学本科毕业念书不要钱,国家有钱替你买单,而丹麦的社会保障人权也非常完善,但有一个问题,自杀率特别高,你就很好奇了,器物这么丰盛,制度这么完善,他为什么自杀呢?他觉得人生在世上没有什么意思,今年和去年差不多,明年和今年差不多,那还活着干什么?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理念的重要。 第三是理念,理念在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里面就有理念。 所以这两方面我们先认识,就是文化是什么,文化有什么内涵,然后再来看看中西文化交流有什么问题。
我们首先谈一谈我们跟西方的接触,但这个过程并不让人愉快。我们注意到西方是什么?器物和制度,西方注意到中国什么?理念,简单说一下,中国在清朝末期跟西方交往,打不过人家,所以就要学。第一步船坚炮利,我也学怎么造枪弹,发现这个没有用,如果政治制度没有改变,光是器物方面跟别人去对抗,你效率不够。所以就设法怎么样?君主立宪,这在光绪皇帝的时候曾经试过失败了,因为还有慈禧太后,失败了之后牺牲了很多仁人志士,接下来怎么办?接下来到1919年,离现在快一百年了,出现了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小姐,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小姐就是科学。就跟我们刚才讲的一样,我们注意到西方的科学与民主,但是忽略了什么?理念。 相反的西方人看中国的时候他很强调理念,所以在明朝末期传教士来到中国首先出现的礼仪之争,就是这些传教士见到皇帝之后不跪,说我们只在教堂里面跪下,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都跪下,他信仰上帝,但是他来到中国以后当大使,他想我够大了吧,结果见到皇帝,说你跪下。他说我不跪,他说上面是人。他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上面那个人不是一般人,天的儿子天子,等于宗教里面代替神来说话的。所以后面就出了很多问题,所以本来中国的西化可以更早一点,但就因为宗教里面礼仪之争耽误了很长的时间。
接着就是我刚刚一开头提的问题,利玛窦来到中国就跟罗马报告,说中国这个社会,很多人不信我们的上帝,不信这个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但是道德水平很高。所以西方人开始有兴趣了,就这个民族不要说地方大人口多,传统悠久,最主要是他们怎么可能没有宗教信仰道德这么高呢?他不知道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信仰,而是没有那一种信仰。中国人都信仰祖先,我们今天在黄帝故里,在这个地方举办黄帝论坛,黄帝就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对于这个祖先对于中国历史传统有非常深刻的情感,外国人对这个不太了解。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所造的,所以人人平等。而我们中国人认为渊源流长,我们每一个人姓名不一样,姓不一样,但是最开头的时候都是一家人。就是这样的观念。
所以现在西方人了解了他就透过长期的摸索慢慢知道了“噢,中国人是他自己的信仰”。所以你到外国念书,就看外国人怎么写中国宗教?祖先崇拜,就中国人对于自己的祖先都感情特别深厚,每年都要祭祖扫墓,外国人基本上对于这些没有那么深的情感。我们先不要说谁对谁错,一个文化里面的人只要能够长期存在,并且能够活得踏实、活得快乐,他就有理由,绝不能说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因为有人最近经常研究一个问题,中国社会有没有道德滑坡的问题,第二中国人有没有信仰空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一句话回答,你必须了解传统上许多客观的事实才能进行讨论。 所以我这面要强调的是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开始的时候比较不巧,注意到西方的器物跟制度,而忽略了它的理念,直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外国人还常觉得有一点压力,觉得跟我们想得不一样。我在1980年到美国念书,那时候我跟外国人交往就说你有没有信仰宗教,这些美国同学如果说他没有任何信仰,我心里面就紧张了,我不太敢跟他交往,在外国人世界没有信仰很可能就没有道德的基础,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没有信仰,他自我的要求修身齐家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这是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人生的态度。
那么现在的情况有没有改变?西方人看中国的话,他从礼仪之争慢慢进入到道德的不同,西方的道德以宗教作为基础,中国人的道德他不见得需要特定的宗教,他可以因为人格的尊严有良知的要求,他可以有一种修养在里面。再接着就是西方人对中文经典的翻译非常用功,这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就大量地翻译我们的经典,所以在西方有一个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前后这些西方的学者都读过外文翻译法文、英文、德文都有我们的四书五经,尤其比如我们推崇孔子,他们读了论语之后每一个人都佩服,你想你能在世界上找到孔子这样的志向吗?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人类最崇高的志向。 我们讲孔子的志向是要以自己一生的努力,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那些做朋友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互相照顾,这是世界大同,孔子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但是你不要怪他,释迦摩尼没有做到,耶稣也没有做到,因为这个理想不可能做到的,它永远是一个方向,让你知道个人的生命不是为自己的,一定要为什么?为群体,你有能力就要贡献出来,只有群体都安顿了,你自己才能安顿,这是儒家的思想。
我们等下再分享这种思想好不好,所以简单来说外国人要认识中国的时候他翻译你的经典,翻译之后他了解了,比如《易经》,我们很难想象在17世纪到18世纪之间,他们把《易经》翻译成拉丁文,你再怎么翻64卦是不能翻的,它是一个符号,你不能翻,你再翻还是64卦,但是到了欧洲之后不得了,当时德国还是普鲁士,有一个最有学问的人叫做莱布利兹,他是西方发明计算机的人,计算是二元对数二进位制,0跟1两个数字,结果他看我们的《易经》,哎呦这么64卦,每一卦都是两条线构成,一个阳爻一个是阴爻,他说我们现在用二进位制可以探讨计算机的奥秘,后面加一个标题,中国伏羲氏已经用这个来制作八卦,制作64卦,这篇章论文还找得到,在德国的柏林研究院,因为莱布利兹是柏林研究院第一院院长创院院长,他写这样的论文,这说明什么?我们老祖先的智慧传到西方之后给自己很大的震撼,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在这方面有更深的发展,以至于计算机是西方发明的就像火药是我们发明的,西方人拿去用,但是你不能否认我们老祖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