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西亚斯·迎评ing㉘】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分享到: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建构育人思路,打造特色培养模式

01

形成“133N3”人才培养思路

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和总体办学思路,形成了“聚焦一个中心、夯实三大基础、深化三项改革、拓展N条通道、实现三个发展”的“133N3”人才培养思路。

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信息化平台等三大基础工程;深化学分制、产教融合、“双院”协同育人等三项改革;开辟多措并举助力学生就业,加强指导支持学生升学,拓宽优质资源助力出国留学,开展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开办辅修专业、微专业等引导学生多元发展的N条成长通道;实现学生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打造“三力四化五融”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培养目标打造“三力四化五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力”即: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胜任力、强韧的环境适变力、持续的职业发展力;

👉“四化”即:拓展个性化培育、全人化涵养、国际化拓展、数字化赋能的育人路径;

👉“五融”即:形成思政全覆盖融入、产教“五共式”融合、理实双向性融贯、专创一体化融汇、“双课堂”有机融通的育人方式。

各学院基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分类实施、模式多样”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数字技术产业学院的四阶递进的“2+0.5+0.5+1”的π型人才培养模式;商学院的“三轴驱动、全维成长”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四融四育三段式”模式等。


校企政三方共建平台,产教融合“五共”育人

02

学校作为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形成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企政三方联动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与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从2010年起,学校投入资金,先后建设会计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校级重点学科,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专业,开展面向地方和企业的应用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与企业联合建立河南省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校企“五共式”育人将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

👉一是校企双方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产业(行业)急需人才。

👉二是校企共建教育教学团队。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参加教研活动,企业教师主要讲授独立开设的实验实训课、指导毕业设计。目前,几家合作企业常年派驻企业教师驻校任教,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团队,成立计算机视觉课程、自然语言处理课程等教学团队。

👉三是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和课程建设。企业投资建设实验实训室;利用处于新技术前沿的优势,提供先进的案例库。

👉四是校企共同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合作企业常年派管理人员驻校,校企合作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运行、质量监控、教学评估、教改研究等工作。

👉五是校企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