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王杰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么一个论坛,我用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做一个开场白。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今天这个主题是和中国文化相关,是和中国梦有关,我们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咱们清明节前后咱们知道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在祭祀我们的人文始祖,祭祀我们的一些道德始祖?为什么?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这个民族从何而来?我们在清明期间祭祀我们的古人、先人,也是在告诉我们,我是从哪儿来?
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沿袭习俗,是人之大道,这就是儒家思想倡导的慎终追远,重德崇优,明德归厚的情怀。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的习俗,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资源,被我们当做封建糟粕,当是愚昧、垃圾给否定、丢掉了。所以,近百年去传统化,给我们造成了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让我们感受不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华所在。去传统化也导致了数典忘祖的一代,完全西化的一代,对中信文化没有尊敬、敬意、认同的一代。
去传统化,我们说传统被去掉了吗?没有。红楼、水浒、西游、三国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大餐,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仍然是我们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精神先哲,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传统的东西不全是落后的,不全是保守的,今天的东西也不未必都是先进的、进步的。传统它是一面镜子,传统它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我们今天在讲中华文化,我们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中华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对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一些思想资源和内容,而这些资源、这些内容,这些精华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去传统化,我们说传统被去掉了吗?没有。红楼、水浒、西游、三国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大餐,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仍然是我们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精神先哲,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传统的东西不全是落后的,不全是保守的,今天的东西也不未必都是先进的、进步的。传统它是一面镜子,传统它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我们今天在讲中华文化,我们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中华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对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一些思想资源和内容,而这些资源、这些内容,这些精华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我们常常把做了伤天害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我们说不是人,说你是禽兽不如,说你是禽兽都玷污了禽兽,这是把一个人的道德底线给否定了,我们中华的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生智慧、道理,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
再比如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德行,去年年底我到澳大利亚开会,回来转机在新加坡的时候,看到新加坡有这么一本书叫《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大范围的离婚潮,这是一个诚信体系问题,道德问题。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素养,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它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啊,所以你一个人你可以一辈子不去做官,但是一个人不能够一天没有做人的德行。你做官不是一地一时吗?你做人才是一生一世啊。所以孔夫子他讲,不怕自己有没有官职官位,他怕自己有没有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德行,有德行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你相伴。
所以在孔夫子心目中一个人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握有一些权利的人,为官者就是风,老百姓就是草,风向哪里刮,草就往那里倒。我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马上服我,你把有德行的人重用了,老百姓就服你,否则就不服你。所以历朝历代选拔官员都是讲"德不厚者不要做官",不要御使老百姓。做一个官员他的德行,孔子讲你为政,要讲公平正直,要端正,你做官员要端正、公平公正,谁还敢不正?如果你连自己都正不了,你如何去正别人?己身不正何以正天下?己身正才能够正天下,令才能行于天下。这不是我们中国文化一致强调的吗?
所以在一个人道德和他的才能方面相比,咱们中华文化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德是第一位,才是第二位,德是主人,才是仆人,仆人是要为主人服务的。所以司马光讲,德者才之帅也,道德是核心,是灵魂,是根本的东西,有德有才才是君子,无德无才就是小人。朱元璋在选拔官员的时候,把德放在首位,把才放在其次。如果一个官员没有德行,纵也才学,又有何用?这是康熙的用人观。同样我们评价知识分子的时候,我们也讲道德文章,文章写得做好,但是一个文人如果没有德行,别人也是看你是无良文人。
大家知道周公三千年以前,总结商朝六百年,何以灭亡?周朝为什么能够建国?周君有德,老百姓拥护你,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乃国家。王安石、魏征、孙中山都强调你要让国家和谐、稳定,为官者要修身,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衣食节也,修身为本。道德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在提倡、强调的东西,难道这些东西不是好东西吗?
再比如说,刚才温铁军教授提到孝道问题,我们说百善孝为先,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粱庶民先生讲中国文化就是孝字的文化。我们今天坐了很多的文字大家,我们看看诗经上讲的孝,告诫天下儿女要孝敬爹妈。在山东曲阜孔庙里面,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劝孝良言,十月怀胎,儿在娘腹未分娩,一朝分娩,儿落地时娘落胆,讲得多好!所以作为儿女的,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孝敬父母,是没有任何价钱可讲的,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羔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难道人不应该孝敬自己的爹妈吗?
要当下尽孝,尽孝要及时,尽孝不能等,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那天就晚了。岁月不饶人,岁月无情,等你具备了孝敬爹妈条件的时候,来不及了。所以中国的文化,你看在孝敬、孝道方面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去大力传承了弘扬吗?
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里面,孝敬父母,何为孝敬父母?首先要养活爹妈,养活父母亲,就像50岁有衣穿,90岁有肉吃。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基础的物质上一个满足,更重要的是物质满足就够了吗?不是,在儒家里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心理上的对父母的一种孝敬,所以孝敬父母物质上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是精神、情感上满足。
所以,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孝就是你对待父母亲的态度,因为你的态度好坏是可以通过脸可以表现出来的。如果今天孝敬父母,以为是能够养活父母,那么家里面养的猪狗牛羊不是都得养活它?如果没有敬在里头,何以别乎?那和养活猪狗牛羊和养活爹妈有什么区别?不能仅仅满足物质上的东西,物质上的东西当然非常重要,衣食足才能知荣辱,但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东西。
所以今天我看也是有很多年轻的学生,尤其是过节假日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的爹妈给我们唠叨之后,我们静静听一听,除了常回家看看,听听父母亲的唠叨,问问你咱们父母亲对自己的这种关爱,它就是通过这种唠叨表现出来的。你在学校吃的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有没有男朋友、女朋友?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我们不要厌烦,我们要听他们唠叨。作为儿女,善待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兄弟姊妹和谐相处,也是一种孝啊,所以弟子规上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了也是一种孝。
所以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这是咱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到了孟子之后,又把家庭人伦之孝给它扩大到了社会上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按这种家庭人伦爱扩大到社会上,扩大到万物之中,这是多么大包容的情怀啊?所以我们讲中国这个文化,就是孝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值得我们去传承。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有多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五保老人、三无老人,等着我们去关爱,爱护他们,所以尊老、孝老、敬老、爱老,我们这一点不能丢,不管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到哪一步,不管我们的科技发展到了那一步,但是我们传统美德都不能丢,我们丢了就对不起我们的列祖列宗,也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这里是在列举一些中华文化中一些传统的优秀思想资源,再比如说,我们今天节俭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杜绝舌上的浪费,前件节约,益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佛教不是也主张节俭节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绝不是小气,奢靡也绝对不是大方。当用则万贯不惜,不当用则一分不费,有时当思无时。所以我们可以看,历朝历代都是因为节俭勤俭兴邦,奢靡王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成由勤俭败由奢。
历朝历代的国家,在国家刚刚创立之初,都会有一种忧患意识,有一种居安思危的观念,太平的时候,不要忘记畏难的时候,所以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历史好像无法破掉这么一个,随着国力的兴盛,随着财富的增加,人的这种奢靡、浪费、贪腐、享乐之风就开始涌动起来。奢靡亡国,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很多一些因奢靡亡国的例子。大家想想我们的《阿房宫赋》,日食万钱,石崇和王凯斗富,有多少资财值得我们这样浪费。南朝的陈书宝亡朝的时候还和自己的妃子在一起鬼混。能不亡国吗?奢靡、享乐之风,清廉是我们的美德,节俭也是我们的美德。
中国共产党早期是以清廉立国,外国记者到了延安去,吃的一样,穿的一样,住的一样,军兵一致,官兵一致,共产党是靠这个节俭之风、清廉之风打败了国民党,最终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最终取得了天下。
国民党的军队在给共产党较量中其实早就败了,不是败在战场,而是无所不在的腐败。所以蒋介石也深深看到这个问题,国民党内部是物欲横流,是非倒置,道德沦亡以至于此,国民党是因为腐败亡国。苏联共产党不是也是这样?其实也是这样,在有20万党员的时候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有200万党员的时候,打败了法西斯,但是在有2千万党员的时候一夜垮台。原因是什么?权利没有受到约束,在党内形成了固化的利益集团,既得利益者们抵制改革,反对改革,最后国家颜色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