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挑战是什么呢?你要设法化解宋朝以来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家的不合理的批判,什么叫科举制度?考试才能选举人才,朱熹是南宋末年的学者,到元朝时,元皇庆二年1313年,离现在正好701年,元朝下令科举考试以朱熹的书作为文本,从此以后所学的儒家都是朱熹的注解,这下问题就麻烦了,我们今天没有学到孔孟,我们学到朱熹的思想。朱熹一向认为人性本善,我们今天念的三字经,就是南宋末年学者编的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第一句朱熹说的,第二句孔子说的,凭什么朱熹放第一句,在《论语》的纪事篇,说君子有三戒。这是孔子的话,什么是血气,你只要活着就有身体,请你小心谨慎,孔子算是客气的,把人身体分三个阶段,有些人第一个阶段就具备三个毛病,谁呢?孟子的时代,齐国的国君齐宣王,他跟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有病,他说寡人有三个毛病,第一个寡人好色,第二个寡人好斗,第二个寡人好赌。但是孟子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没有怪他,他说让他体恤百姓着想。你身为国君,你要有大勇。孟子说你喜欢发财吗?孟子说的真好,老百姓统统都想发财,你就好了。有人说,孟子不是说过性善吗?孟子说的性善什么意思?他说人们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很悠哉,而没有受教育,就接近禽兽。朱熹说人性本善不是孔孟思想,为什么?孔子的伟大不是在于它是天生的圣人,而是从平凡走向不平凡,朱熹是两个重点的都没有掌握。这样一种儒家思想,到后面对佛教对道家的批判非常严峻。
他们怎么批判佛教呢?一句话,吾如本天,我们儒家是以天为本,佛教是以心为本,讲觉悟。但是后面麻烦来了,你真的为这些学者说什么是天,他给你三个字,天就是礼,人性是什么?性即是礼。他说在万物开头叫做天,到人的心叫做信,我的心是人性的核心所在,到明朝无心王阳明就说了,心即礼。很多学者没有认真看过佛教的书,程颐说的,他的学者说,我们的老师说,很多人不看佛理,不看佛经就随便批评,这是不对的,做学问要讲道理。接着宋朝学者到明朝,为道家完全是误会,为什么我说是误会?
第一个例子,我们刚才提到程颐,他有个哥哥叫程颢,这是有名的两兄弟,程颢说,在庄子书里面,提到一个修养。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活着就要有行动。庄子赞同这样德修养,你把身体的各种欲望化解掉,你把内心各种复杂的念头都化解,好像死灰一样,然后生命才开始,这是精神。精神怎么来的?精神生于道,所以是道家。什么叫道?万物的来源是道,一旦悟道之后,就是四个字,一望平等,这么好的道家思想,在程颢眼里就是死人。程颐就说了,佛教还是比较高明的,他说庄子像什么?好些人像刚刚睡醒的。所以今天如果谈儒家,你要记得宋朝、明朝对于道家、佛家批判很多不公平。今天谈儒家,你要面对西方的人对你毫无理性的要求,所有的西方文化进来之后给你互动的时候,要求你把所有的话说清楚,你不能讲一句话不合理的。我在这里想起来,1980我到美国念书,到耶鲁大学,第一个星期拜访神学的教授。我说你是基督徒,我给他说,我们中国人讲人性本善,比较积极,比较好,你们外国人有原罪,我是信儒家的,我显然比较高尚,他也不懂儒家,他说如果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他会做坏事吗?这也是有的。他说如果性本善的话,恶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为什么有人没想到呢。你如问朱熹、王阳明说人性分两半,人欲不好,就不算,一个是天地和人性。所以宋明学者讲的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去人欲、存天理,这是什么思想?所以我当时很尴尬。我说我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问你,如果你是基督徒,你说人生下来就有原罪,西方人会做好人吗?如果人有原罪的话?善善从哪里来?他要说上帝,那我不是输的很彻底吗?当我离开他的时候,身为中国人,他说一句话就把你问到,你说人性本善,中国人有人性,全世界人都有人性,都是善的吗?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这个时候我们进一步看看儒家思想的专机何在?
第一个要以和平的思维跟人沟通,善恶不是天生的,我举一个例子,你回去查一查,孟子书里面所说的善都指行为,如果善是行为的话,怎么可能生下来具备呢?任何善的行为的前提都是均等的,比如说自由,可能为善,也可以为恶的。我们讲的人性向善,这就对了,一个人可以真诚,也可以不真诚,要求自己行善,我不真诚的话,我就计较。比如说车上,上来一个老太太,我就考虑让谁坐,我虽然60几岁了,我不会跟年轻人计较,表面上我给他一个座位,实际上我得到一个机会,我是一个真正的人。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心就是善,我见到邻居适当关心就是友爱,我见到领导适当关心就是把事做好,每一个之间都有适当关心。所以我们讲和谐,是这样的和谐,因为了解到我跟别人的关系,就要做人性向善。
儒家真的有一套价值观,分为三个阶层,第一个叫做自我中心,每一个人生下来,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没有受过教育,就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有什么特色?第一个遵循自我的生存;第二个只顾自己的发展,这是自我衷心的人生观,显然是不够好的,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第二个是人我互动,它里面有两种价值,第一个是礼仪与法治。孔子说我的志向就是我的车,我的马,我的衣服和棉袍跟朋友一起用,说实在的,你有没有像子路这样的朋友?很难遇到。我会说你用完了再还给我,我也做不到子路,子路了不起,但是还不够好,因为他只对朋友好,哪一个人不对朋友好?所以子路不够好,外国人不懂儒家,他也对朋友好。谁更杰出呢?宴乐,我也不要把劳苦的事儿推给别人,这些有点要发扬,劳苦的事儿我来做,这个时候的境界到达无私, 没有私心,不管是不是朋友,只要有需要我就帮忙,这显然远远超过了子路。再一步是孔子了,子路问老师,我们想听听你的志向,说实话,孔子这个老师在古代很有特色,古代的老师很少有自己 说话,学生跟老师相处就像敲钟一样,当老师的很怕学生问你有什么志向。我在教书的时候,有一次学生问,老师你有什么志向?我听了吓一跳,今天这个时代,老师是一个职业,你还问我什么志向?这个很难说,我说这个问题很好,我们下去以后再讨论。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记得孔子的志向是什么,我们今天讲价值观,儒家的价值观是集高明,道中庸。孔子说我的志向就是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所有朋友都互相信赖,让老年人都得到照顾,这是天下大同的思想。你越照顾弱者,你越文明。在公元前六世纪,都有老子这样的思想家,中国人争光啊。全世界的人通过翻译,去读论语,念到孔子的志向没有不佩服的,他一个人要让天下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没有人做得到,但是不要忘记,志向的存在是给你方向的,你没有方向,人生无路可走,这是儒家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孔子的志向不是一个人的志向,这是儒家每一个人的志向。 孔子认为人有人性,跟动物不一样,这种人性是什么?是向善,你真诚的话,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让你主动做到善,别人是谁,天下人都是别人,只要我有一点点能力,我有要替别人服务,这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志向不是他一个人的志向,是他告诉我们你只要是人,就有这样的志向,只是我们的能力不够,力量不够,所以从照顾自己家人开始,慢慢到亲戚朋友,到国家人,到天下。
所以儒家的思想谈到价值观的时候,分三个层次。 首先一个人生下来叫做自我中心,两种价值,生存与发展。追求个人的富贵,但是你到第二步的时候,人我互动,这是两种价值。第一个守法而重礼,到第三层超越自我,所有宗教都是从超越自我开始,而儒家也是一样的,它有超越自我的层次。第一个是无私,第二是止于至善。今年如果学儒家,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把儒家的思想,真正回到孔孟里面。因为如果你忽略这点的话,可能受荀子的影响。我在说一遍,在历史上第一个把孟子的性善痛加批判是谁?就是荀子。 他把孟子的性善故意说成性本善,为什么需要礼仪跟法律,荀子提到孟子的名字,直接说孟子曰性善,非也。为什么需要教育?孔子孟子都强调教育,他们说的都不是人性本善,都是向善。 一般人处在中间,人我互动,重视礼仪,同时追求有情有义,这还不够,做到无私,做到至善,如果这样的价值观受到理解和实践,儒家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对全人类都是一个无限可贵的资产。
我的报告在这里先告一个段落,请各位多指教!谢谢!我的报告在这里先告一个段落,请各位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