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帝论坛 -> 文字资料

第十二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五)

发布日期:2023-03-22     点击量:
分享到:

让经典永远流传

田梅

各位领导,在座的每一位,大家好!刚才走上来这个路程,我感受到了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位嘉宾都是我们的文化大家,而我们只是电视人,其实我们仅仅是把这些文化大家的精髓传播、传承下去,我们做的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刚才大家看到的这段视频,其实这些内容我们看了无数遍,我们在现场录制的时候看,我们在后期审片的时候看,我们在电视播出的时候看,在今天的论坛看,但是刚才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所以,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个题目就是跟大家分享,我们怎么让我们的经典永远流传的。

大家刚才已经看见了,我们的中华文化是五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诗蕴,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正像《经典咏流传》每一次开场词所说的这样,泱泱华夏几千年文明,绵延至今,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的财富,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一件件的小事,就是把这些宝贝一件件的擦亮,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能够预见它、看见它,与它相知、相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这些年文化类节目竞相开放,我们这个团队一直在这个花园当中试图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比如说我们的《开学第一课》,比如说《朗读者》,比如说我们正在热播的《经典咏流传》,真的是很高兴也很欣慰,我们这些节目都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和喜爱,并且也捕获了我们很多年轻朋友的心,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文化的自信,我们也更加坚信我们的经典真的是永恒的。

我先来讲讲,其实我们这个团队一直做着文化传承的一些研究,我们也从未停歇过。

首先,先来讲讲我们做的《开学第一课》节目,谈到与文化节目结缘,就离不开《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已经做了十年了。十年前那个契机就是汶川地震,那个时间点其实是让每个人都记忆犹新的一个伤痛的点,但在那个时候《开学第一课》就怀着“知识守护生命”这样单纯的心态出发了。

十年当中,我们每一年在91号这一天,可能在座的每一位也都能收到,你们的孩子们,会收到老师让他们在家里的家庭作业,就是打开电视机收看《开学第一课》。很多人就说你这属于“政治任务”,可是十年了,十年我们一直在这样做。所以今天取得的成绩也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我们做节目的根源,那就是文化。尤其是在去年,去年我们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中华骄傲”就是我们一直坚守的一个内容。走过十年,十年来却得到了一个最大的爆发,我们也很难想象,我们仅仅只是一台晚会,前面也没有很多其他专题类的铺垫,在91号那一天我们的播出全国收视率大家可能对这个收视率没有太多的概念,但是在我们的行业当中我们知道,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我们全国的收视率是4.46,春晚收视率是5点多,我们是4.46,仅次于春晚。为什么?我们在想为什么?做了十年之后还会得到一个爆发性的增长?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做了“我的中华骄傲”这样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是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老师都非常期待的一个主题。所以,今天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文化节目应运而生,这是必然的。

再说说去年我们做的《朗读者》,《朗读者》顾名思义它是“朗读”和“者”这样一个概念。重在“者”字,“者”字是什么意思?是每个人,一个鲜活的人,我们是用真情实感来表达每个人对于生命的认知,对于社会的认知。所以一档文化节目,说实话它的操作是非常艰难的,大家都知道,《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核心的灵魂人物是董卿,董卿在操作的时候,一档文化节目,一个被大家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节目,说实话真的是非常艰难。

招商就招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董卿就说她经常去找客户去介绍这个节目,她费了半天劲,恨不得就直接说“你就投我吧”,真的很艰难,她面对的都是一些品牌总监、一些小年轻人,她说了半天话之后,结果咱们这些年轻人说“我能给你拍张照吗?”这是经常出现的一个状态。所以,董卿那一段时间真的是费劲了心力在做这个事情。好在我们后来遇到了北汽负责人,他认为这个节目好,所以他认为他应该投进来。大家不太清楚,现在做我们这样大体量一个项目没有一个好的赞助商,没有特别好的客户支持你,这么大体量的项目是很难操作的。但是,更多的人是不看好文化类节目的,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节目播出第一期,需原虫老人家就爆红,一个96岁的老人居然成了网红,这是让我们非常意外的。

其实这也说明了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对文化类节目的一种渴望,很多人都在微信里面来传播我们的内容,后来我们就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一个90多岁的老人她会成为网红?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对那些家国情怀、对那些我们敬佩的大家们心生敬畏,所以大家觉得我在微信里面传一传,显示我的文化层次特别高,是这样吗?不单单是,所以文化类节目一直是我们这个团队、一直是我们央视综合频道这样一个国家旗舰品牌一个诉求。

说到《朗读者》,我举一个例子,一档被大家看好的、被大家认知的节目,如果能把它做得很好,我们是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的。比如说柳传志,我过去是做财经节目的,相对来说和柳传志也比较熟悉。我就带着董卿去见柳总,见第一面聊了四个小时,在节目录制之前又开了三次电话会议,每次电话会议没有少于一个小时,所以就是这样的一种磨合,最后播出不到10分钟,所以才有了大家能够看到的那么精彩的篇章。在《朗读者》舞台上出现的朗读的嘉宾有68位,但是实际上我们联系的嘉宾是400多位,舞台上呈现的读本近百篇,实际上我们准备的读本1000多篇。每一期节目90分钟,但是我们录制的时候是900分钟。

正是因为这一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才有了我们百岁老人一个一个的节目,撬开了我们00后的审美大门。本来大家给我说在座大学生比较多,所以我讲这些内容比较多一些,今天我看大学生不太多,我们老学生比较多。

《朗读者》第一季播出之后我们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一些成绩,手机客户端收听量就达到了4.25亿人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达到了9.7亿人次,微信公众号这个是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现在不简单的是用一个电视收视率来衡量,我们也要看这个节目播出之后新媒体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所以我们微信公众号10+的文章有312篇,这个数字绝对是遥遥领先于所有的电视节目。这一点真的是让我们非常欣慰,这个节目也在去年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唯一一个。

也正是有了这些年我们制作文化类节目的积淀,再加上过去我们曾经也做了我们的梦想系列,《梦想合唱团》、《梦想新搭档》。今年我们推出了大型文化诗词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确实是让我们也非常激动,至少在我们行业领域里如此,一档新的节目我们有的时候是很难在电视上能够看到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连着三天一个新的节目在这样一个全国瞩目的平台上去播放的,但是我们这个节目这一次是做到了。我们很意外,因为领导们都没有看过,观众们都没有看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反映?大家其实心里是没有底的,我们在节目播出的时候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你放在那么样好的一个时间段,如果对不起观众,我们真的是无颜面对。

好在我们上上下下的领导,从广电总局到电视台领导看了样片之后一致认定这个节目就放在那个时间段,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这个节目没有想到引起这么大反响,曾经在《人民日报》连续三天有三篇评论员文章,这个真的是奇迹了。

《人民日报》系相关的报道现在应该是有40多篇,这个也是奇迹了。可想而知,这个节目的影响力真的是巨大的。同时我们也有《新华社》《光明日报》近百家权威媒体发布报道,海内外海峡两岸媒体也是对节目大力点赞,节目引发效应也引起“两会”联名提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说希望我们很多歌曲走近校园,成为课间操的歌曲。

我们希望我们做的节目普及性一定要广,我们希望我们全国的中小学生们都能够通过我们这样一种把古典诗词加上流行音乐的方式,让古典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能够飞进我们全国中小学生的心里。今天看来我们真的是做到了,虽然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但是至少这个普及度我们真的是做到了。

我再来重点谈谈这个节目我们的一些创作心得。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个团队是一批做新闻、做专题背景的,我在《经济半小时》栏目组做了15年记者和主编,所以我们这个团队一直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寻找一种价值观的表达,一种主流价值的表达。过去我们做《梦想合唱团》《梦想新搭档》时候是以公益为目的,以音乐为载体,今天我们再做这样一档音乐节目,绝不能单纯的是一档音乐节目,所以我们一直在找好的节目模式。在座大家都不是专业人士,其实找一个好的节目模式是非常艰难的。我们后来给自己一个基本的定位,这个音乐+什么?过去我们做梦想系列是音乐+公益,今天我们再做音乐节目,我们是音乐+什么?后来我们就定了+文化,文化的什么?文化的诗词?文化的历史、文化的成语、文化的什么什么,有很多内容,到底什么能够把它与当下的语境、当下的环境结合得很好呢?后来我们就想到了音乐+古典诗词。

音乐+古典诗词这个模式,我们一想到之后,说实话我们非常兴奋,当时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天下午的时候跟几个朋友聊,突然就有这么一个想法的时候,我跟那几个朋友聊完之后立马我们领导打这个电话,我们领导一听之后也觉得特别棒。第二天我们整个平台就开了一个研讨会,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呈现方式。所以,我们前面两年的磨合都不如这一次,我们紧接着开始就一往无前的往前冲,我们那时候就坚定这个项目一定会非常好。在目前的这种文化大背景下,在目前音乐节目相对来说背景比较单调、枯燥的形式下,我们觉得把音乐加上古典诗词这样的演绎方式,就是让古典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操作模式。

做这样一档节目,说实话我们要的是什么?我们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这确实也是来源于我在操作《朗读者》的时候有一个想法,《朗读者》它就是静静的让你听每个人的真情实感,让你感受每个读本,它背后的文学价值,我们这个节目要的是什么?要的一定不是简单的音乐呈现,我们要的是文化传承。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怎么把音乐节目阐释得更清晰、更好?所以我们摒弃了赛制,所有人都知道音乐节目是要比赛的、PK的,PK的越厉害大家可能就越觉得这个很好玩。但是,我们定的宗旨是文化传承,所以我们就不希望有赛制,也摒弃以往看到文化节目那种知识竞赛的内容。所以,我们就在想到底是做什么?后来我们就想到了,我们是做诗、歌、人这样三者的关系。

做这样一个内容,你要强调什么概念?你要强调时代性、时尚性,时代性是我们过去那个时代和当下这个时代,你如何把古典诗词和当下这个语境、环境能够进行很好的一个勾连,能够走进广大观众的心里,这一点说实话是很难操作的。所以我们就面临着四个难点,作为开创,说实话这个路真的是很崎岖的,所以我也总结了四个难点。

第一难:诗词选择难,古诗词是节目的核心所在,我们必须从历代诗人浩如烟海的诗词当中去寻找适合传唱、最经典的那一部分,这个工作说实话真的是非常艰难。我们节目组找到了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我们让他们一起来帮我们梳理几千首古诗词,大概我们梳理出四五千首古诗词,在四五千首古诗词基础上我们再去找四五百首,因为我们整个节目承载的可能是上百首古诗词,我们每一次给到歌手、艺人、嘉宾是四五首,再让他们最终进行选择。我们一定要想到你找的这个古诗词,一定跟你的歌手、跟你的嘉宾是有一个特别好的契合,所以这个诗词的选择是非常艰难的。

第二难:创作难。有了这些古诗词,你如何根据这个诗的意境、意义去找适合这首歌的一个编曲,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三首歌,王俊凯这首歌我们很清晰的定位,它就要普及度,因为他是青年人的偶像,我们希望它走进校园,所以我们定位一定是琅琅上口的。是歌的本身加上青年偶像的号召力,加上这个诗词的意境,所以这首歌放在王俊凯身上再合适不过。陈彼得这首歌唱完之后,每个人理解是不一样的,尤其一个74岁的老人,他是有自己人生阅历的,我们每个人对诗词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我比较喜欢一首诗词比如说黄绮珊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每个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能都是不一样,你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尤其是有阅历有经历的人,你对于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歌手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前期就要做大量的诗词筛选,把诗词筛选完了之后,你配上什么样的一个编曲,这又是非常艰难的。比如谭唯唯的末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青色满乾坤。什么样的曲调能够配上?他找到了刘周前面配有了戏歌的唱法,后面那一段又希望这首歌普及,所以又用当下流行的元素。所以创作真的是非常艰难。

[1] [2] 下一页

Sias.edu.cn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技术支持.